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8|回复: 0

记忆咖啡馆、自主老年公寓:上海应该为失智症老人提供什么?

[复制链接]

8543

主题

1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861

终身成就勋章

admin 发表于 2017-11-6 12: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老龄化正在给全球城市敲响警钟,而在中国,这一情况或许更不容乐观。《2015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历时10年研究统计,中国60岁及以上阿尔茨海默病(AD)患病率达6.61%,预计至2040年,我国失智症患者人数将达到所有发达国家失智症患者人数的总和。
目前,上海老龄化程度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针对老年人福利待遇,一系列医疗、护理服务正在完善。市卫计委副主任赵丹丹介绍,目前在徐汇、普陀与杨浦进行试点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明年将向全市范围进行推广,“老年人无需再增加额外负担,我们现有的职工医疗保险费用里,将提取出一定比例来关注老年人的长期护理。”
然而,目前的长护险主要针对失能老人提供服务,全社会对于老人的失智问题尚缺乏足够认识。专家坦言,“筛查预防缺乏、诊断困难、患者就诊率低、服务能力差,目前上海并无针对失智症老人的专项干预和保障措施。”
面对即将到来的深度老龄化社会,我们究竟可以做些什么?日前举行的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第42期双月论坛上,来自美国、荷兰等国家的“他山之石”或将给我们启发。
美国:“小而熟悉”的社区吸引年轻人走近失智症
“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里,包括去哪买吃的、怎么乘车、如何找到朋友,但对于失智症患者而言,这一切都在从熟悉变得陌生。”来自美国的失智症照护专家、美国养老机构St.John’s健康护理公司技术服务副总裁丽贝卡(Rebecca Priest)开门见山,“就像我来到不熟悉的中国,失智症患者对原本熟悉的环境也感觉很陌生。”基于这一设计理念,丽贝卡介绍,应该为失智症老人打造“小而熟悉”的生活环境。
丽贝卡的公司如今为455名失智症老人提供服务,最大的一家机构坐落于纽约州罗切斯特市,为社区内20名老人进行日托照护与医疗服务。“并非是美国的失智症患者人数少,而是我们不希望社区过于拥挤,一般情况下,10至20人为单位的社区机构为最佳,它可以灵活且具有针对性地为患者进行调整,真正照顾到老人的需求。”
丽贝卡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我们不应该将失智症看做一种临床疾病,过度医疗并不能解决这群老人的生活窘境,相反地,它可能分裂照护伙伴。”在她的机构里,有一个“记忆咖啡馆”,通过搭建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间的交流,使用技术、学术技巧和历史来唤醒失智症老人的回忆。“下午3点到4点半的放学时间里,学生们会来社区和老人们分享自己写的诗、做的工艺品等,下一次见面时,老人也会分享自己的作品。”丽贝卡说,社会对于失智症的认识与关注一直是欠缺的,尤其是年轻人,大多害怕接触或帮助他们,“但未来他们的亲友家人也可能会成为失智症患者,长期的日常照护无法依靠有限的医护人员来完成,家庭、社区与社会的支持应该形成合力,共同为失智症患者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她建议,政府部门或社会机构可通过教育和俱乐部促进创新,设立可及性更高的补助金或奖学金激励年轻人愿意投身与失智症老人沟通、交流的活动中。
荷兰:除了维持生命,失智症老人也需要高质量生活
“我们的目标是为失智症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独立生活支持。”荷兰Saffier Residentie集团董事会主席沃夫(Roland de Wolf)介绍,在荷兰约有25万失智症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8年,超过65%的失智症老人住在家中。“如果我们将这些老年人送到正式的护理院,这个费用会相当高,对社会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他打了个比方,如果将全球的失智症护理业看作一个完整的经济体,它的市场价值将超过苹果、谷歌等公司。“老龄化同时带来劳动人口的相对减少,未来,各国必须都要找到一种成本有效性的解决方式。”
为此,一种新型的老年公寓在荷兰诞生。“他们可以保持自主权,是居住环境的主人,而非对医护人员言听计从,同时,他们的社交网络依然完整。”沃夫说,主人翁意思对于失智症老人非常重要,“假设将老人送去养老院,他们会下意识觉得自己是病人,是被照顾者;但在老年公寓里,他们会自发喜爱自己设计的住处,并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
在他看来,老年公寓里需要更多的非正式护理人员,“他们不是来自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士,通过调研数据发现,这些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传统养老院,且时间投入比传统养老院减少16%至23%,对于劳动力欠缺的地区而言,这意味着更高的工作效率。”
沃夫说,通过历时3年对老年公寓居住者的调研,他发现即便是脆弱的失智症患者,也在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照护质量更高与生活质量更高,两者间有着微妙差别。”他还记得,有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想吃蛋糕,在照护人员的鼓励下,她亲手做了一个,“这样类似的事情可能有些困难,但我们不想仅仅单纯维持失智症老人的生命,他们的生活不应是圈养式的,而应质胜于量。”
沃夫的母亲也已患失智症6年了,但是她会弹钢琴,还养了一条宠物狗,“钢琴和狗对于很多失智症老人来说是天方夜谭,但我知道这样可以让她更加快乐。”
上海:失智未来也应纳入长护险范畴,社会合力消除病耻感
“我们甚至还没有对全市失智症老人总体情况的详细统计。”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丁汉升直言不讳,目前最权威的数据来自2016年通过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调查表对13504名本市老人的调查,“居家老人老年痴呆者占比2.99%,这一数据在养老院为18.69%,在护理院为10.97%。”丁汉升说,“同时,这些老人中47.9%患有高血压,36.8%患有冠心病,27.7%患有脑梗,还有糖尿病、下肢骨折与帕金森等常见病。”调查中,一个引起大家关注的数据是,逾九成居家失智症患者需要照护人员,逾七成居家失智症患者希望进入机构得到照护。“供需的极度不平衡来自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与服务能力的欠缺,这是从机构、人才与资金等各方面的挑战。”
丁汉升说,然而更重要的当务之急是让社会提高对失智症的认知度,“患者害怕被贴上痴呆的标签,家属往往走两个极端:藏着掖着不敢承认或直接送去精神卫生中心治疗,这其实对患者都是非常不利的。”
作为本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标准的主要设计者,丁汉升说,下一步希望能针对失智症制定评估,并逐步纳入长护险范围。基于上海的老龄化程度与人口密度,还需完善分类的服务体系建设,轻度与重度患者不同,居家与机构照护患者也不同。“到目前为止,虽已有较多药物能延缓失智症状的发展,但尚无彻底的治疗方法。政府、社会与家庭可以做的就是有效干预,切忌掩耳盗铃。”他介绍,目前本市有15家医疗机构开设了针对AD患者的记忆门诊,如瑞金、中山、华山、新华等三级医院,也有如黄中心、嘉中心、普中心等区域性医疗机构,“记忆门诊在未来应该会越来越多,这些患者可在此走出直面疾病的第一步,并让社会各界更多关注这一庞大群体。”
为人民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5-15 08: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