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2|回复: 0

《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上海启示录》:“老大难”问题通过电波寻找解码方案

[复制链接]

8543

主题

1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865

终身成就勋章

admin 发表于 2017-10-29 11: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0月28日下午,“《市民与社会》25周年·感恩有你一路同行,暨《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上海启示录》首发仪式”在广播大厦举行。来自上海各界的200位嘉宾市民与节目主创人员一起,分享一路相随共同成长的故事。
《市民与社会》节目,是上海广播历史上第一档有听众参与的新闻直播节目。节目被誉为“官民对话的桥梁,公众意见的论坛”。25年来,节目一直在”倾听市民心声、关注时代变化,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社会进步。数以万计的市民通过电波表达他们对于公共事务的看法和观点。
《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上海启示录》正式发布。该书选取25个经典案例,通过“城市营造”“社区自治”“社会管理”“公益行动”四个板块,为大家展现城市难题如何通过“绣花功夫”来努力破解。25位扎根社会基层的“绣花高手”与他们的团队,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用精细的手法构建出一个个令人欣喜的“公共治理创新”:
面对小区停车难,普陀东湖明珠小区有资源用足,没有资源使劲儿挖潜,然后还可以通过规则整合资源,最让人欣慰的是:整个过程都在共商共决共治中完成,从而实现共享。
很多人说,垃圾分类,没有理念和行动的共识,上海再过十年也办不成。但梅陇三村的绿主妇们用6年时间实现了小区垃圾全分类,连厨余垃圾她们都能用来生产酵素,变废为宝,然后再沤有机肥,也是宝。
“一个鸡蛋的暴走”从一个扶贫帮困的公益组织,成长为提升城市公共体育休闲活动的破题者。12小时,走完50公里,其中多少细节是需要倍加小心,多少管理环节需要细细思量,但他们做成了,而且越来越有影响力。
还有那只“牵动”所有上海人神经的葱油饼。如果依照现有法律,严格执法,阿大饼必须消失。而另一面,又有那么多希望保留城市烟火气息、市井味道的呼声。这根情与法的钢丝绳背后,是社会创新治理的一道考题。
在面对诸如“滨江规划”“社区氛围营造”等城市治理挑战时,四叶草堂的设计师们,把社区景观拓展为社区共治的平台,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最后形成社区自治。上海城市设计研究院的石崧博士和他的团队在为滨江东岸贯通的规划时,眼睛向下,真正实现了“市民的东岸,公众的规划”。
25位 “绣花高手”,25个社会创新治理的“微光”,通过《市民与社会》节目25年精选实录呈现在大家面前。对整个社会而言,很多问题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反复发生、演变。“反复治”“治反复”成了社会问题的常态。也许,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但《市民与社会》通过这本书,为我们总结规律、梳理方法、归纳原则,更希望与每一位市民携手同心,形成合力,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推动社会进步,是《市民与社会》的初心。从1992年10月26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节目开播开始,传播向上力量、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进步一直是《市民与社会》的方向。透过《城市治理的25枚“绣花针”——上海启示录》可以看到这档走过25年,见证上海发展的广播节目,它的影响力已经产生。
活动现场, 93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戴立信,上海市人大代表、法学专家沈国明,原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沈建华,公益组织“四叶草堂”创始人刘悦来先生、青浦张马村80后村长张振环、盲人姑娘鲁君、企业经理范荣、家庭主妇崔培玲、120急救医生赵虞等十几位普通听众,纷纷讲述了《市民与社会》这样一个讨论各种社会公共话题的平台,对他们的影响和改变:他们在这里相互学习,在对话交流中得到启发,寻求共鸣,甚而感受力量,合力推动社会进步。
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首席主持人秦畅介绍,这本书所呈现的二十五个案例,有不少是“反复治”“治反复”的“老大难”问题。让人欣慰的是,这些“老大难”正在用“绣花精神”寻找解码方案。
社会学者、上海大学终身教授邓伟志表示:“只有参与了,才能理解、感受每个问题解决背后的纠结、过程的反复和成果的来之不易。”在他看来,“让社会治理社会”这一理念如今正在基层广为传播,这样的光点正在出现燎原之势。大家都在执着于一件事:创新社会治理。而每一个创新治理的背后,都凝结着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砥砺前行。
为人民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11-10 00: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