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9|回复: 0

要鼓励学术争鸣、学术创新,但课堂不能“我的地盘我做主”

[复制链接]

8543

主题

1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865

终身成就勋章

admin 发表于 2017-10-7 17: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编者按】日前,由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首批特聘研究员聘任仪式暨“立德树人、师德评价与教师发展”高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如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培养“四有”教师和广大教师应当做“四个引路人”的指示精神,如何把立德树人作为师德建设和教育改革的核心,如何从实际出发开展科学有效的师德评价、切实促进师德水平提升和专业素质发展展开深入热烈的讨论。“思想汇”从中精选3篇发言予以刊发,希望引发更多思考与讨论。此为第一篇。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故名思义,只有立德才能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人无德不立。
长期以来,有一种片面的观点,认为学校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党团组织、德育教师、思政教师的任务,占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的专业课教师只是传授专业知识的,游离于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这实际上是削弱了学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看到,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习近平说:“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应该成为“立德树人”的主力军。
针对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加强和发挥教师在育人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点要求。
第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教师既要做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又要做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仅传授知识,还必须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否则会“误人子弟”,“会动摇甚至颠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里所有学科专业的教师,在育人的要求上是一致的。习近平说,教师不能只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要把德育融入到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教师既要当好“句读之师”、“经师”,更要当好“人师”
第二,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习近平引用了陶行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字,指出:兼具“学高”和“身正”的教师队伍是落实教书育人的根本保障。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人格魅力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处处为人师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课堂上怎么说,更在于课堂外怎么做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有理想信念、高尚品德,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理想信念、高尚品德。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仰,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把真善美种子播撒到学生心中。但在现实中,有些教师政治信仰缺失,思想观点偏颇,道德情操不高,很难担当起人民教师育人的神圣职责。习近平说:“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德施教”。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第三,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做好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必须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知识。教师是品行之师,又是学问之师。“做好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缸水、一潭水。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高校应该成为使人心静下来地方,成为消解躁气的文化空间。教师要静心从教,学生要静心学习,通过研究学问提升境界,通过读书学习升华气质。以学养人,知心养性。但有些高校在校风和学风上存在不少问题,教师心神不宁,学生心思不定,教书没有兴致,学习没有精神。怎样让教师潜心研究学问,专注教书育人?一方面教师自己要自律,要认识到自己承担的重要职责,有刻苦学习钻研的精神,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另一方面政府和学校各级领导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和发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帮助教师提高收入,帮助他们规划好职业生涯,多做暖人心、得人心的工作,使他们看到未来美好的前景,能够静下心来从教,安下心来做学问。
第四,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学术性,大学是学术的殿堂,科学研究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每个教师都要从事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和学术自由是教师的权利,没有学术自由就没有学术创新。习近平说:“高校应该有研究未知、探索新知的氛围,有鼓励学术争鸣、学术创新的空气。对学术研究、特别是理论前沿的问题,要鼓励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勇于提出独到见解、创新观点。”关于高校教师的学术自由,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深刻、很明确。但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讲些什么,必须有规范。因为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知识体系、身心发展等方面都不太成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有些在学术研究领域、学术研讨会上可以讲的观点,不一定适合在课堂上讲。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不能信口开河。课堂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不能“我的地盘我做主”。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主编:王珍,邮箱:shhgcsxh@163.com)
为人民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11-12 20: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