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6|回复: 0

但愿苍生俱饱暖

[复制链接]

8543

主题

1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865

终身成就勋章

admin 发表于 2017-10-6 16: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如何补齐贫困人口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让所有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这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贫困人口脱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最关注的工作之一。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宣布,“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比联合国确定的全球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整整提前了10年,堪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这场战役。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以此为主题专门主持召开四次座谈会。
第一次是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在那次座谈会上,他讲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我们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二次是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贵阳主持召开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在那次座谈会上,他提出,“十三五”的最后一年是2020年,正好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第三次是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他在座谈会上指出,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必须采取系统的政策和措施,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四次是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在会上他说,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总量上看,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从结构上看,现有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在群体分布上,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在脱贫目标上,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相对容易,实现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难度较大。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文学大省,四川省的作家艺术家们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骁勇奋斗,战功卓著。四川省作家协会在四川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作协党组的带领下,精准聚焦脱贫攻坚,组织实施以“文学公益捐赠”“文学志愿服务”“文学精品扶贫”为内容的“万千百十”文学扶贫活动,动员广大作家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讲述脱贫攻坚“四川故事”,塑造脱贫攻坚“四川典型”,更拿出了记录这场脱贫攻坚战役的有分量、有温度、有情有义的作品,刘裕国、郑赤鹰的《通江水暖》,马平的《高腔》,李春明的《山盟》堪称这些作品中的典范。这三部作品文体相疏,长短不同,风格迥异,但有一点高度一致,就是作家不约而同以如椽巨笔,热血沸腾地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贫困地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伟大实践。
刘裕国是我多年的同事和朋友,我们长期供职于人民日报,因为文学而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人民日报,不少像裕国这样有理想、有才气、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他们一手新闻,一手文学,一种身份是记者,一种身份是作家,作为记者他们有足够的机缘深入生活,作为作家他们有充沛的笔墨描摹生活,他们格外受到缪斯女神的青睐,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裕国就是当下这个队伍中的重要一员,他擅长散文和报告文学,著作等身,数十年如一日奔走在新闻第一线,从中寻找文学素材和滋养。
在这次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刘裕国又一次表现不凡,他与郑赤鹰联袂完成的长篇报告文学《通江水暖》,立足重点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地处大巴山腹地的四川省四大贫困片区之一的秦巴山区的通江县,挖掘创作资源,塑造英雄典范。通江县有157个贫困村、2.8万户农户、7.05万贫困人口,不通铁路、不通高速公路、无工业、无矿产,且山高土薄路难行,交通闭塞。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级贫困县”这顶沉重的帽子,在通江人的头上已经戴了60多年。面对这样的现状,当地领导班子却拍着胸口立下誓言:要在2018年让全县贫困户全部脱贫,要在2020年全面奔小康。
通江县是革命老区,这里的情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入川,在这里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就设在通江县城。找到这样一个文学样板,不仅要花费精力,更要花费体力,他在书中写道:“在通江期间,我们前后接触了上百名干部群众。”这其中有基层干部,也有普通农户、种养大户、创业大学生群体、投资农业的老板。刘裕国正是通过对通江县革命历史文化脉络的深入梳理,发现这里的领导干部身上都有一股子冲劲——红军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在今天的延续。上世纪三十年代,人口不到30万人的通江,为何会有4.8万多青壮年毅然加入红军?他们占了通江人口近1/6,占了通江劳力的1/2。这种精神一直蛰伏在这片热土中,等待被时代“激活”。今天,通江的党员干部继承了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不怕出力流汗的遗志,保持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初心,为了让这里的百姓摆脱贫困,立下攻坚克难军令状,以改革为动力,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用心、用力、用情地开展工作。
刘裕国曾说,好的报告文学作品,既要有新闻的内核,又要有文学的表达。这部报告文学,体现了刘裕国对报告文学的理解,更体现了刘裕国、郑赤鹰两位作者的政治素质和文学素养,他们准确捕捉了今天中国共产党人这个肩负特殊使命的群体对时代精神、历史任务的准确把握。这部著作通过十四个章节、31万字,从历史的厚度里挖掘出现实的深度,有血有肉地书写了通江县各级干部和全县人民群众在贯彻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中,传承红军血脉,发扬红军精神,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和勇气,打好脱贫攻坚战,探索出一条可循可鉴的脱贫奔小康的路径。
作为从苍溪乡下走出来的作家,马平对农村贫困群众的生存状态深谙于心。他的小说《高腔》讲述的是在第一书记丁从杰、村支书牛春枣、市文化馆馆长滕娜的帮助下,自尊自强的“火把女子”米香兰摘去贫困户的帽子,“扶不上墙的烂泥”柴云宽有了用武之地,牛米二家多年恩怨也得以化解。丁从杰敏锐地从一块老柴疙瘩上发现了花田沟村独特的自然资源,滕娜等人则着力振兴民俗瑰宝薅草锣鼓歌。众人搭戏互帮互唱,沉睡的资源被唤醒,务工人员纷纷回乡建设,花田沟村旧貌换新颜。
李春明的小说《山盟》写的是他最熟悉的家乡农村扶贫的故事。石承是县里的一名干部,被安排去乡下扶贫。与以往的扶贫工作不一样的是,这次精准扶贫给他分配了两名帮扶对象,一名是卧病在床的冬哥,一名是游手好闲的凯子。石承必须让这两名帮扶对象脱贫了才算完成了精准扶贫的任务,尽管石承并不是心甘情愿地到乡下来做扶贫工作的,但他为完成任务想尽了办法,甚至动员了自己的朋友和亲戚。在大家的努力下,冬哥治好了腿疾,凯子也从游手好闲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乡下出名的知客事,终于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
古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难得的是,《通江水暖》《高腔》《山盟》三部作品以不同的地域为背景,以具有泥土气息的故事为灵魂,找到了具有标本意义的主人公和叙事线索,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四川省精准扶贫的现状。我们今天面对的脱贫攻坚,很难说“一把钥匙开一千把锁”,只能根据不同的地域、资源、历史、自然等条件因地制宜。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有一个特殊的共性,学会了将“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学会了下一番“绣花”功夫,懂得了脱贫攻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懂得了如何融入百姓生活、在社会大潮中勇驻潮头,带领人民群众勇敢奔向迈向无比美好的未来。三部作品、四位作者的笔法是质朴的,无论是调查还是叙事,无论是虚构还是纪实,都扎实、生动、朴拙、厚重,这种底色无疑为作品增加了亮色。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的这句诗,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矢志不渝的使命与担当。四川自古是文学重镇,历代名家辈出,司马相如、扬雄、陈寿、陈子昂、李白、杜甫、苏轼等一批文学名家都曾有“哀民生之多艰”的词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及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郭茅巴老曹”中四川便占有三分之一的“江山”(郭沫若、巴金),此外,沙汀、艾芜、李劼人等文学大家承前启后,书写了现代文学史凝重的一页。今日的四川走在从文学大省向文学强省迈进的征途中,以王火、周克芹、吉狄马加、阿来、柳建伟、麦家等为领军的一批文学力量不仅肩负时代重任,更令中国文学具有了持续的世界影响力、感召力。
在我们目之所及的三部作品中,刘裕国、郑赤鹰用“通江巨变”为时代立魂,马平、李春明用“花田高腔”“石承山盟”为改革塑形,与此同时,他们真实描述了四川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为其他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发展蓝本,这对于今天仍战斗在脱贫攻坚战场的无数干部群众而言意义非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减贫治理提供了“四川方案”,更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
为人民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11-12 23: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