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有道义和良知的理论物理学家,能否从事军用原子能的实验研究,或者更直接地说该不该参与制造原子弹?这是当代经典戏剧作品《哥本哈根》里,学生海森堡向老师玻尔提出的问题。尽管二战已经结束了半个世纪,然而在1998年由英国剧作家迈克尔·弗雷恩执笔的剧作里,这个问题还是被主人公一遍又一遍地追问着。
”
戏剧作品《哥本哈根》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1941年,也就是纳粹德国占领丹麦后的第二年,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沃纳•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前往哥本哈根参加学术会议,但其此行的真实目的其实是要拜望前辈——丹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尼尔斯•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如今,两者的名字永远都会和量子力学联系在一起。那么,在当时纳粹德国已经全面占领丹麦的情况下,一个来自占领国,另一位则来自被占领国的科学家,他们能谈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