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丹麦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呢?这当然会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丹麦人描述自己的时候,毕竟还是会常常提到一些特定的性格特征。 谦虚朴素 丹麦人很清楚,他们住在一个小国,而丹麦在世界近代史上并没有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丹麦曾经强大过,但那已是好几百年之前的事情了。丹麦几乎没有什么生产原料,丹麦的气候也常常阴郁寒冷。那里风景优美,但并不能说是美丽绝伦,宏伟壮丽;丹麦没什么山川河流。 然而,丹麦人还是很满意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且,他们也不会去幻想丹麦成为强国。他们觉得:尽管丹麦很小,而且不怎么惹人注目,她仍然很美好,很珍贵。 诗人、牧师N.F.S. Grundtvig在1820年创作的一首歌里表达了这样的想法,从此,这首歌深受欢迎,广为流传。 他在歌中这样写道: (原文表达与现代丹麦语有所出入,以下为此歌现代丹麦语版的转译) “这里只有山丘,世上许多地方的山峦比它们都要高, 可是,丹麦人很满意广袤的平原和青翠的山林, 我们并不追求高高在上,脚踏实地才是最棒的选择。 我们相信:国外有许多更加美丽的地方, 可是,只有丹麦人的故乡,是榉树生长的地方。” 有时,人们会在广播中听到一首流行歌曲,这首歌表达了一些共同的想法。 “不要飞得太高,以免超过了翅膀可以承受之重 脚踏实地,做你自己 引火烧身实在太容易了 飞得愈高,摔得愈重。” 别以为自己是谁 丹麦人很谦虚,也很脚踏实地。这大概就是他们对那种不傲慢轻浮的人不甚喜欢的原因吧。作家Axel Sandemose童年时住在日德兰岛北部的一个城市。他作为一个丹麦人的经历,我们可以在他1933年的小说《一个流浪者的足迹》中看到。以下就是他写的“你以为你是谁”十条戒律,他认为这是丹麦人之间典型的人际关系。 1. “你别以为,你是谁。 2. 你别以为,你和我们有多像。 3. 你别以为,你比我们聪明。 4. 你别以为,你比我们更好。 5. 你别以为,你知道的比我们多。 6. 你别以为,你比我们更强。 7. 你别以为,你比其他人更合适。 8. 你不能嘲笑我们。 9. 你别以为,有人会喜欢你。 10. 你别以为,你可以学到我们什么。” 在媒体和私下的讨论中,人们常常会听到大家讨论“你以为你是谁”十条戒律。人们觉得:丹麦人不喜欢有人比其他人更好、更强,或是更厉害。 “丹麦是有‘你以为你是谁’十条戒律的国家。 丹麦语言涵盖了非常多的表示轻蔑的词汇。而表示赞赏或支持的词汇却少之又少。 ‘你以为你是谁’十条戒律到底有什么不好? 难道是‘你以为你是谁’十条戒律同意我对别人说脏话了?难道是‘你以为你是谁’十条戒律同意其他人对我说脏话了?” ——Helga Wolf 医生。 ‘你以为你是谁’十条戒律引起了一些消极的结果。它让一部分人被看低,于是,他们就不敢再相信自己,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可是‘你以为你是谁’这种态度可能也有好的方面;丹麦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众人爱慕追随的独裁者或“一个强势的人”。 如果有一天出现了这样一个人,他试图要成为丹麦的独裁者,人们肯定只会嘲笑他,谈何说“你以为你是谁”。 同一性 就像谦虚和“你以为你是谁”十条戒律被认为是典型的丹麦精神一样,许多人认为:追求社会和经济的共同统一也是典型的丹麦精神。同一性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社会习俗、学术机构、政治领域。人们采取相同的友好而放松的节奏,并不是特别重视与上司、同事或者政府官员的交谈。孩子对大人并不会表现特别的尊重。几乎所有人都称呼别人“你”:小孩称呼大人,学生在大学里称呼教授,还有成人之间。 但是,这些宽松的社交规范绝对不是意味着人们一直都是一模一样的;尽管我对上司说“你”“你好”,但他还是在我之上,有权管理我。 吹嘘自己的财富、好成绩、好工作、好家庭、好亲戚,这都已经不流行了。反正一个人就完全不应该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好。 在丹麦的学校,学生和同一批同学从一年级一直上到九年级。人们觉得:好学生和坏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了解,学会合作;这比好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更重要。多年来社会民主对丹麦政治产生了不少影响。丹麦政治的一个目标就是减小社会贫富差距;取富济贫。在学校、医保和图书馆,给予市民相同的权利。 Grundtvig在“绵延山峦”一歌中也表达了丹麦的同一性。他在歌曲最后写道“我们积累财富,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丹麦语中的勇气 丹麦人并不是因为特别谦虚而出名。 1940年4月9日德国进攻丹麦,在一场非常简短的战役之后,丹麦就投降了。德占时期的前3年,政府与德国人合作,所以丹麦并没有像其他德占国家那样受到强硬的对待。有一群丹麦人冒着生命危险和占领者抗争,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参与这种抗争。他们在其他方面表现了自己的抵抗。在路上走的德国士兵会感受到丹麦人的冷漠。人们避免与德军接触,而且在背后嘲笑他们。 尽管有审查制度,人们还是在演讲和写作中尝试着表达一些违禁的思想。建筑师、诗人Poul Henningsen在1940年为戏剧《Dyveke》写了一首诗《人们封住了自己的嘴巴绑住了我们的双手》。那时候,丹麦就有审查制度了(由德国人管理),不过,这首诗歌和这部戏剧都通过了审查。 这首诗描写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但是,最后一部分章节却需要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对于所有丹麦人都是这样的。 “面对等待我们的一切, 没有人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快乐地接受每一次友谊, 但是不要相信发生的全部。 逆来顺受, 接受发生的一切。 寻找平和, 无欲无求。 人们封住了自己的嘴巴,绑住了自己的双手, 但是人们不能束缚自己的思维, 思维自由了。 我们心里有一座堡垒, 它会变得越来越坚固, 就在我们为生存而奋斗的时候。 保持灵魂的正直,就永远不会变成奴隶。 我们自己的决定,没有人可以干预。 黎明前的黑暗里, 我们被绑手绑脚, 仿佛梦想和自由 永远不会来到。” 我们今天仍然吟唱的这首诗歌,已经成为丹麦人民对占领者沉默的象征。 就像其他欧洲国家一样,丹麦在历史上也卷入过战争。但是,16世纪以来,丹麦就从来没有发生过内战。而且,1864年之后丹麦就没有和其他国家打过仗。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是丹麦人的历史传统。 诗人Halfdan Rasmussen在1964年创作了一首关于丹麦人爱好和平的一首诗——《关于英雄》。他是这样写的: “为什么人要打架? 为什么人要说脏话? 我要按住人们的双手, 我希望没有争执。 让他们相互斗殴, 这才有了争斗。” “我有些紧张,有些偏头疼, 只不过是我用鞘刀刺了自己, 我宁愿把自己刺倒在地, 也不愿打伤其他人。” “生活是一件美好的礼物。 大地是完美绝伦的。 我的腹中有美味的啤酒。 我的桌上有美丽的番红花。” 英雄梦 尽管丹麦人很喜欢自诩为爱好和平的民族,但是他们仍然以战事纷纷的过去为骄傲。在维京时期(约公元800年——1050年),一部分丹麦人出海航行,在其他国家杀人抢掠,使所有的人都惧怕他们。有时候,丹麦人会想象:他们仍然像海盗那样,身体强壮,勇气十足,无畏好战。 专业自行车骑手Rolf Sørensen在1995年9月对《政治报》这样说过: “我是个海盗。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世界冠军,听到丹麦国歌(在运动场上)想起。” 自我满足 丹麦人描述自己的时候,人们总会听到这样的观点:丹麦人民是一个谦逊的民族。他们不喜欢有人比其他人更强更好。他们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是一样的,或者基本一样。他们也并非特别谦虚,他们不喜欢战争,但是他们还是会幻想着当海盗。 他们终究还是对自己挺满意的;他们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丹麦人对其他民族常常会有一些偏见。比如,他们觉得:瑞典人很僵化,很严肃,很无聊,很冷漠;而德国人很好战,很正经,喜欢秩序和精确度;而南欧人特别情绪化,而且不可靠。 然而,丹麦人是有好的,休闲的,放松的,幸福的。他们有幽默感,知道如何享受。他们是一个和平、文明的民族,而且,一向如此。 1978年开始,丹麦的一个流行乐队“Shu-bi-dua”就嘲笑过丹麦人的自我满足感: “其他民族和丹麦人民相比, 他们好像是住在洞穴里,整天挨打。 这是我们从来没经历过的。 这样温暖的国度还真是狗屎不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