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1|回复: 0

丹麦文化大臣:苏轼安徒生很相似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回帖

1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1051

终身成就勋章特殊贡献勋章优秀斑竹勋章曾任斑竹勋章热心助人勋章

龙一 发表于 2015-4-15 09: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在丹麦文化大臣玛丽安娜·耶尔维(Marianne Jelved)的办公室,她拿出一本以武则天肖像为封面的丹麦译文版中国唐诗宋词,翻到她偏爱的一页——李白的《江上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玛丽安娜告诉我,自从年轻时偶然买下这本小书,她在大学任教的22年里,经常把它拿来用做“好诗歌”的范本。在仔细体会中国古诗意境的时候,玛丽安娜发现,苏轼与安徒生有“相似的幽默感”。

今年72岁的玛丽安娜,为腾讯文化作者沏上茶。她的办公室在哥本哈根一幢建于18世纪的老房子里,面向市中心。办公室很宽敞,四面墙上都挂着丹麦“表现主义”与“野兽派”艺术家汉斯(Hans Voigt Steffensen)描绘热烈双人舞蹈的画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玛丽安娜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丹麦艺术家汉斯的画

事实上,玛丽安娜是学教育学出身的。1987年,她被选为丹麦社会自由党派代表,入驻丹麦议会,并于1993年-2001年间担任丹麦经济事务大臣。2007年,玛丽安娜辞去她担任了13年之久的丹麦社会自由党议会核心小组组长一职。但四年后,她再度出任同一职位,并于2012年就任丹麦文化大臣。

2014年10月,“丹麦在华文化季”于北京开幕,玛丽安娜到访中央美术学院,为名为“小童话,大未来”的丹麦文化季揭幕。文化季包括了展览、音乐会、电影节、文学会、戏剧和表演艺术、建筑设计等不同形式的七十多场活动。

2015年春天,第二轮“丹麦在华文化季”在中国各地启动前,玛丽安娜接受了腾讯文化作者的专访。以下是腾讯文化与玛丽安娜的对话:

中国20年来的变化让人震惊

腾讯文化:去年你到过北京,为丹麦文化季揭幕。你认为这个活动对中丹文化交流有什么意义?

玛丽安娜:丹麦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可以算获得了巨大成功。也因为这样,今年春天,双方继续了这种良好的前进势头。我们与中国的合作方一起,在不同的项目中找到了新灵感。这使得我们可以继续推出更多吸引人的展览和艺术交流项目,比如将在苏州举办的维京文化展,以及在丹麦奥胡斯市举办的“秦始皇兵马俑”展(详见文末活动列表)。我很希望得到两国观众对于这两场历史文化展览的反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4年4月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访华时,曾和彭丽媛一起参观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安徒生童话在中国”展览,并为现场的两国小朋友朗读安徒生童话《丑小鸭》。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腾讯文化:去年是你第一次到中国吗?

玛丽安娜: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是在1994年,那时我是作为丹麦经济事务大臣到访的。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的驻华丹麦大使馆坐落在一条窄窄的小道上,出门不久就是高速公路。那时候到处都是自行车,我见到过有的自行车上直接放着半头猪。

腾讯文化:20年后再次来访,你有什么感触吗?

玛丽安娜:我“忍不住”对每一位遇见的中国人讲述,变化巨大的中国社会给我留下的极深印象——公路上全是汽车,自行车已经很少见了。一个社会在20年内能发生这样的巨变,我很受震动。

腾讯文化:在2014年的北京之行中,你有没有接触到中国的艺术家和中国的当代艺术?

玛丽安娜:我清晰记得在北京参观798艺术区时的情景,当时也见了好几位中国艺术家。我很惊喜:这种将旧工厂改造成艺术区的做法很典型,也很有文化启迪性。置身其中时,你如同置身三藩市、哥本哈根或者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的城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98艺术区

腾讯文化:你在与中国官员代表的交流过程中,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玛丽安娜:我特别关注教育话题,我注意到,中国存在的“规范学校教育”等问题,在丹麦同样存在,而作为小国的丹麦对此类问题感到头痛。我由此推断,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在快速的现代化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难度一定不可想像。

我曾读到一篇报道,当中提及中国政府希望“以曼哈顿为目标,在15年内打造一个现代大都市”,也提到北京国际机场的快速扩展。这样的建设雄心,对于丹麦人来说,不可思议。


向中国读者推荐另一位“安徒生”

腾讯文化:你喜欢中国古诗,中国诗歌与丹麦诗歌有共通点吗?

玛丽安娜:我去旅行时,经常带着一本中国唐诗的丹麦译本。参加活动,我有时会拿出来,选一首诗朗诵给大家听,然后请观众猜这是哪个时期、谁写的诗。很多时候,观众都猜是丹麦诗人本尼 安徒生(Benny Andersen)。可我跟大家说,其实这是四千多年前中国的诗歌。

这本书是我年轻时在一家小书店里偶然发现的,我在学校里教学生的时候经常能用上:我用这些古诗做范例,解释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我最喜欢李白,尤其喜欢他的《江上吟》。除了诗歌通过翻译描述的意境,插画里的流水、小船、蓑衣、渔翁场景,都很吸引我。

语言中的敏锐性是可以打破国界的,不管你在中国还是丹麦,就算事先并不知道这首诗从哪里来的,都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得到。我想,这能很好地说明诗歌的普世性,并提醒我们:我们不仅需要官方的、统一的语言,还需要意识到这个世界很大,有各种不同的种族和方言,我们也应该拥有容纳不同语言的胸襟。通过不同语汇去表达自我和互相理解,这很重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出版的《安徒生童话》

腾讯文化:安徒生童话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丹麦儿童文学的发展和儿童教育的经验方面,你有什么心得?

玛丽安娜:青少年教育是丹麦文化部关注的重点。正是出于我上面说的这种考虑(通过不同语汇表达自我和相互理解),丹麦文化部与文化机构、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和托儿所合作,推出了“文化书包”项目: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书包,上面装饰着象征智慧的猫头鹰卡通。书包里面放着书籍、影片,还有一张“通行证”——孩子们可以凭证去参加哥本哈根的各种文化活动。

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与艺术作品面对面很重要,这样可以鼓励他们表达想像力、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参与讨论方面,孩子们与成人的机会是同等的。这样的讨论有助于激发思考,从而使孩子们更有智慧地成长。我很想强调的是: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有充分的自由去表达他们的艺术创造力。这是因为,正是有了艺术家的存在,我们才能获得看事情的新角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玛丽安娜展示“文化书包”

腾讯文化:如果为我们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丹麦诗集,会是哪一本?

玛丽安娜:那我会选择丹麦诗人本尼·安徒生的诗集精选《如果这是世上最后一首诗》。诗人选择了他最心爱的一百首诗,然后找了他的中国兄弟京不特当翻译。我知道本尼·安徒生的诗歌是很难翻译的,因为他运用丹麦语的方式很不寻常:他有新颖的想像力,将不常放在一起的词语组合起来。我们读的时候经常需要停下来想一想。

腾讯文化:或许中国读者更熟悉的,是19世纪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对于丹麦读者而言,想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是否存在困难?

玛丽安娜:去年访问中国,在做一个演讲时,我引用了一些中国的古诗句,我看到台下有人的眼里有泪水。当我听到中国读者对安徒生童话如数家珍时,我也有相似的感受,我很自豪。

我对比过一些中国和丹麦的诗歌以后发现,有些看似面无表情、不声不响的幽默感挺相似。比如苏轼这首《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简直就是安徒生的风格。

腾讯文化:还有别的书推荐吗?

玛丽安娜:我想推荐丹麦、挪威混血作家奇姆 莱恩(Kim Leine)以200年前的格陵兰岛为背景写作的小说《永恒峡湾上的先知》(The Prophets of Eternal Fjord)。这本曾获2013年北欧理事会文学奖的书,对主人公的塑造极具反英雄色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左上为玛丽安娜推荐的葛隆维的书

我还想推荐生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丹麦神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葛隆维(N. F. S. Grundtvig)的书。他称得上是“丹麦人民之父”,也是西方世界中首位提出“终身学习”的思想家。他提倡不分年龄、贫富、职业,都应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并且提倡用本国语言、包括老百姓日常应用的方言来教学,鼓励民众自发办学。

当时丹麦并不富裕,大部分人口都出身于贫农阶层。是葛隆维的努力,令大批丹麦人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丹麦。

附:

“丹麦在华文化季”活动表

旨在加强中国与丹麦两国重要文化机构合作的“丹麦在华文化季”,在2015年春天延续,视觉艺术、戏剧、音乐等文化交流活动已安排到了7月。

2015年3月底,“北海之龙——维京时代的丹麦”展览在苏州博物馆拉开帷幕,展期将持续三个月。展览得到了丹麦国家博物馆、日德兰西南博物馆、维京船博物馆等支持,聚焦在维京时代的丹麦历史,及彼时丹麦和中国在航海贸易上的联系。

3月底,丹麦古典乐团埃斯比约室内乐团(Esbjerg Ensemble)登台苏州,演出了丹麦作曲家卡尔·尼尔森和珀尔·纳尔戈尔的作品。今年适逢他们的诞辰150年。丹麦新艺术合唱团(Ars Nova)等团体还将参加“上海之春”音乐节。

4月1日,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空降”丹麦奥胡斯市的史前历史博物馆。两架飞机从西安运来了120 尊兵马俑和其它文物,陈列在1000平方米的展厅内。这个博物馆新展馆开放以来的首个特展将持续到9月。

4月16日-23日,丹麦电影参展北京国际电影节。今年将有8部丹麦电影参展,包括由Joshua Oppenheimer导演、获得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的《沉默之像》(The Look of Silence)。参展影片还包括女性电影导演苏珊娜·比尔(Susanne Bier)最新的影片《第二次机会》(A Second Chance)。

5-6月,多支丹麦爵士乐队将到北京和深圳表演。其中Hess/AC/Hess Spacelab 在演出之余,还会同时会举办“哥本哈根爵士节的视觉艺术”展览。摇滚乐队猎枪革命(Shotgun Revolution)也将于4月来华。哥本哈根 “新艺术”合唱团(Ars Nova)将参演2015年5月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这个全世界水准一流的合唱团还将在中国武汉、昆明和成都巡演。

也许与文化大臣玛丽安娜的教育学背景有关,青少年戏剧表演团体是2015年丹麦文化季的一个重点。今年春天,阿波罗剧团(Apollo Teater)和倒影剧团(Teatret Refleksion)将为北京、上海、西安和重庆的青少年带来多场表演,并举办多场讲座和研讨会。

在文学出版方面,北京的“书虫文学节”迎来了丹麦作家雅各布·维戴尔斯比(Jakob Vedelsby)、丽斯·碧斯特鲁普(Lise Bidstrup)和安奈特·奥施塔(Annette Oster)。三位作家朗诵作品选段,与读者进行互动问答。去年曾作为“主宾国”参与北京国际书展的丹麦出版代表团,将作为“北欧展团”的一部分,再度参与今年的北京国际书展。

丹麦文化处文学部门还计划把丹麦著名童书插画家汉娜·巴特林(Hanne Bartholin)请到今年的上海国际童书展上。汉娜的几本畅销童书如《好饿好饿的鳄鱼》、《魔力面粉》等,已译成中文出版。

视觉艺术方面,受丹麦艺术基金会2014 年设立的“国际艺术家驻地”项目资助,两位知名的丹麦视觉艺术家阿斯特里德·敏特凯尔(Astrid Myntek r)和埃克 伊乐思 尼尔森(Rikke Ehlers Nilsson)将于春天来华。其中,阿斯特里德将驻扎北京的 IFP 工作室(激发研究所)进行艺术创作;埃克则将于4-6月间充当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驻地艺术家。丹麦海事博物馆和丹麦皇家芭蕾舞学校也宣布将在中国开展文化项目。

龙域物流微信 loonglogistics
龙域物流客服 53585678
龙域物流邮箱 info@loonglogistics.dk
龙域物流网页 www.loonglogistics.d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11-15 07: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