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间,美国飓风桑迪、海地大地震、印尼海啸等灾害不绝于耳。除了巨额经济损失外,灾害尤其是特大灾害还会影响社会的文化和规则。面对灾害,学界在灾后救援、灾害管理中该有何作为?近日,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灾难研究中心(Copenhagen Centre for Disaster Research)负责人彼得·科杰尔·麦基·延森(Peter Kj?覸r Mackie Jensen)。
同时,有的灾害研究还面临着资金问题。据科学发展网(SciDev.Net)1月30日报道,2004年的海啸导致印尼死伤23万人之多。2008年,为开展相关研究,在欧盟、世界银行等多个机构的捐助下,印尼成立了亚齐省海啸减灾研究中心(Tsunami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Research Center)。该中心原计划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并对在校学生展开灾害风险意识宣传,但迫于资金问题,上述计划恐被搁置。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应急传播研究部门主任约瑟夫·斯坎伦(Joseph Scanlon)就曾在其2007年发表的文章《大众传媒与灾害的研究:二者永不相逢》(Research about the Mass Media and Disaster: Never(Well Hardly Ever)the Twain Shall Meet)中指出,媒体对灾害的报道是一把双刃剑。在灾害发生时,大众传媒的参与既可以是对灾害的有效预警,也可以是连接整个社会和受灾地区的“强力胶”。然而,大众媒体也会误导人们对灾害的理解。大部分媒体对于灾害报道都没有详细的规划,从而很容易引发错误的决策和判断,或者是不必要的恐慌。学界对该领域也应给予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