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9|回复: 0

丹麦画家用笔留住1955年的老南京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回帖

1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9464

终身成就勋章特殊贡献勋章优秀斑竹勋章曾任斑竹勋章热心助人勋章

龙一 发表于 2012-3-14 10: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龙虎网讯 金陵晚报记者报道 前一阵子,“老南京”版曾经刊文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纪录片大师伊文思的作品《早春》对南京的描绘。而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当时有位西方画家也绘出了对南京的素描留影。

这位画家,就是丹麦著名画家赫尔鲁夫·比茨特鲁普。

1955年的“南京之春”

1955年的2月至4月,恰好是57年前的当前这段日子,著名画家、丹麦人赫尔鲁夫·比茨特鲁普应中苏友好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邀请,对新中国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写生。

笔者认为,当时邀请一些西方摄影家、画家来华观摩并创作,是新中国文化外交的创新、高明之举。通过西方文艺家直观形象的报道,可以让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民了解新中国的崭新面貌。

当时,中国人民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意气风发地掀起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热潮。这位丹麦画家从北京出发,一路南下直至华中、江南,又北上东北,他结合沿途所见、所感、所思,再经生花妙笔,画出了数百幅素描速写。

画家被中国人民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所感动,他在出版的画册中说:“中国人工作得如此勤奋和高速,以至于来到他们中间的外国人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懒惰的人。”

这本画册当时在苏联出版,名为《中国之行》,2002年在中国再版,名为《一个外国人眼中50年前的中国》。画集分为“北京、武汉、广州、杭州、上海、南京、天津、沈阳、抚顺、鞍山、官厅水库、戏剧“共12个版块。

在“南京”这一版块,画家笔下的1955年的“南京之春”,给人留下了至今仍觉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印象。

画出充满生活气息的中山陵

在“南京”版块,画家写了一段总括性的说明文:“南京在长江边,有114万居民,14世纪,这里曾是中国的首都,蒋介石再度把它作为首都……”

画家巧妙地将解放后新开辟的南京城墙之门作为首幅画面,所配说明文也点出了南京城墙的惊人长度:“南京有33.4公里(注:应为33.676公里)的城墙围绕着,为了缓解不断增加的交通量,只好在这些城墙上打出几个缺口,修成道路。”

笔者端详画面,结合历史背景,觉得应当是“解放门”(1954年开辟)。画面上,人来人往,一派繁忙景象。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象征,像许多外国人所摄老照片一样,画家也绘出了明孝陵的石刻。

画面上,两只大象相向而立,还有小学生坐在象腿之间。说明写道:“南京有明朝的遗墓,用石头刻成骆驼、马、象和骑士,像卫士一样站在通往坟墓的路边上。在石象下的阴凉处,人们正在舒服地看书。这里是南京人喜欢的休息场所。”笔者回想起儿时在石象路的玩耍情形,几乎和画面一样,不禁使自己的思绪回到了天真的童年。

画家没有绘出中山陵的雄伟壮观,却撷取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游人坐在草地上打牌的小画面,并写道:“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逸仙葬在南京附近的山中。他的墓地建了一座雄伟的纪念堂,周围是树林茂盛的公园。周日有许多市民到这里来休闲散步,或在草地上打牌。”

对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的反映也同样如此。画家绘出了小朋友玩滑梯、青少年打排球的景象。但是说明文却意味深长、发人警醒:“南京还有一处值得纪念的地方,蒋介石在这里曾经杀害了十多万政敌,现在这里也开辟成了公园。周末,年轻人聚集在这里打球玩,孩子们在公园里的游乐场玩耍,他们能够享有现在的自由与快乐,应该感谢在这里被处死的人们(指革命烈士)。”

当年的四轮马车是这个样

1954年,长江发生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水。南京人民与洪水搏斗112天,终于战胜洪魔。

1955年春季,南京人民并未放松警惕,而是未雨绸缪,抓紧抢修江堤,以防洪水再次来袭。比茨特鲁普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热火朝天的群众施工场面。在这一组画面上,有装载堆积石块的船只,有在江滩铺下大片的编织成网状的绳索;人们紧张而有序地传递着石块,这些壮实的汉子赤足甩开膀子大干,好一幅新时代愚公移山、改天换地的壮观图画!

说明文不厌其烦地介绍了整个劳动过程的环节:“为了防止夏季泛滥的洪水冲垮长江岸堤,人们用石头加固大堤。500个人在尺寸为50×60米的垫子上用大石头填满,在喇叭指挥下从中间开始,逐格填装石头,直到整个工事沉到水下。石头要一人接一人地传送过去,最后是工人把剩下的石头扔到下沉的垫子上,然后赶紧转移到附近的船上去。因为组织严密,无论是抛填石头,或是垫子下沉时,都没有人受伤,也没有人向停在旁边以防万一的救生船求助。”

画家特别钟情这样的劳动场面,他又绘制了一组玄武湖公园改扩建的情景。他画了一幅脚踩老式水车的图,并写道:“在位于南京老城墙附近的一所新公园里,三位工人用脚踏着简易传动装置,把湖里的水向外排掉。”

画册中还有5幅不同角度的石匠凿石图,画中人的姿态、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其透视、比例等十分准确,犹如从多角度拍摄的照片一样逼真。

画家解释道:“公园里准备建一座新桥,石匠正在把石头凿成需要的形状。中国人喜欢蹲着工作,石匠也不例外,他总是蹲在石头上用锤子打凿石块。”

笔者曾听一位亲身经历的老师傅说过,上世纪50年代改扩建玄武湖公园时,政府除了雇佣专业施工队伍、组织大规模的军人、职工、学生等义务劳动;还实行了“以工代赈”,即组织不少尚未就业的南京人参与施工,并发给相应报酬,取得了市政建设和救济失业人群的“双赢”。

在50多年前,南京解放不久,旧社会遗留下的“一穷二白”的面貌不可能很快改变,马路上交通工具也很落后。画家为此写道:“四轮轻便出租马车在南京是常见的交通工具,这种工具不仅运送行人旅客,还运送干草和其他各种货物。”他画的马车及车夫、乘客的全景图也很精致,使人一览无余。笔者幼时也多次乘过这种马车。观图时,耳边似乎又回响起那“得、得、得”的阵阵马蹄声。

画册“南京”版块的最后一幅图,是充满民俗气息的挑担卖篮图:“商贩很轻松地挑着堆积如山的篮子在街上行走,他要到市场上去把这些篮子卖掉。”这种商贩,笔者记得直到20余年前的南京街头还有。 许亚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5-10 07: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