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3|回复: 0

丹麦66岁女学者“钟情”扬州评话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回帖

1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9435

终身成就勋章特殊贡献勋章优秀斑竹勋章曾任斑竹勋章热心助人勋章

龙一 发表于 2011-4-2 20: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易德波又来了!那个先后10多次造访扬州,只为那与评话的“神交”、蓝眼睛的丹麦女博士。这一次她是应扬州大学文学院肖淑芬教授的邀请来参加《扬州评话的国外传播与研究国际研讨会》的,此次会议的内容是为了配合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扬州评话史研究》和教育部课题《扬州评话发展史》而展开的。接到课题负责人肖淑芬教授的邀请,易德波欣然地赶来了。

  一个外国学者,偏偏钟情于中国的评话,这,就像一个丹麦的“童话”。她的心底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昨天,记者走近了她,期待一把打开心灵世界的“钥匙”。

  初次见面,平易近人 “这已经是我第16次来扬州了”,演讲中,易德波连连感叹。从1986年第一次来扬州学习评话开始,距今已经度过了将近20个年头了。跟一般人不同的是,易德波爱评话,是从爱汉语开始的。在哥本哈根期间,她学习了拉丁语、古希腊语,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她觉得这些语言只能是“自娱自乐”,而她则认为语言最大的魅力应该在于它的交流。随后她就前往德国、法国去学习这两个国家的语言。

  在法国的时候,易德波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个中文广告。一组组四四方方、结构复杂的汉字,让她惊讶:原来用于人类交流的字体,不仅有字母,还有用偏旁和部首组成的字。当她很快把想学汉语的想告诉自己的父亲时,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在寄信的同时,她的父亲在哥本哈根看到了一个同样的广告。后来易德波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和爸爸同时爱上同一种语言。

  易德波说,爱上扬州话,她最要感谢的是她在巴黎结识的一位名叫朱家天的扬州人。从朱家天口中,她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扬州的故事和笑话。慢慢地,易德波喜欢上了扬州,喜欢上了中国。在那时候的易德波的眼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而扬州,则是一座极具骨气和英雄气概的城市。 从结识朱家天那天起,易德波每天下午都和他“说话”,用录音机记下他说的每一句话,并研究扬州话的发音特点。8个月的巴黎生活,易德波记录了难以计算的扬州方言的发音,正是借助这份资料,让易德波完成了自己关于扬州方言的硕士论文。曾经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喜欢扬州话时,她动情地回答:“扬州话,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

    正是这段巴黎经历,为易德波研究扬州评话打下了坚实基础。

  “没想到扬州评话保存这么好”

  1986年,易德波第一次到扬州。早以为扬州评话这个古老的艺术肯定已经消亡了时,她却惊讶地发现扬州还有很多熟悉评话的老艺人,并结识了扬州的评话艺人李兴堂,并用小录音机录下李兴堂现场表演的扬州评话《武松打虎》,回到丹麦后,她就将这个扬州评话用语音记录下来,这也成为她研究扬州评话最初的资料。 此后将近20年的时间内,易德波先后16次来扬州,寻访当地的民间老艺人。在她写下的23本著作中,包括《扬州评话探讨》、《中国说唱文学》在内有10本是跟扬州评话有关。

  易德波谦虚地称自己是“外行”,只是偶尔学了一些。她认为,学习扬州评话不仅要学会发音和语法,文学方面的手法也要涉及。“有时候只是一种感受,而不能去研究”,易德波表示,学生不能仅仅靠老师去教他,更重要的学会自己去看去听。

  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扬州评话,由于缺乏传人和听众而濒临“绝唱”。扬州评话在是不是形式上需不需要创新?

   对于这个问题,易德波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扬州评话还是有听众的。而她的原因则有点让人大跌眼镜。“扬州评话的内容向来就不是‘素’的,而是‘荤’ 的”,她举例表示,在评话《武松》里就有不少荤段子。对于形式需不需要创新的问题,她表示赞同。她说,穷则变,变则通,通才会久。(董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5-6 10: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