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加州理工学院行为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科林·凯莫勒(Colin F. Camerer)及卡耐基梅隆大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教授乔治·列文斯坦(George F.Loewenstein),因对行为经济学和神经经济学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而获奖;
2.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经济学教授罗伯特·霍尔(Robert E. Hall)。获奖原因是,对劳动生产力的分析及其对经济衰退和失业的研究。
3. 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荣誉教授迈克尔·詹森(Michael C. Jensen)、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荣誉教授斯图尔特.梅尔斯(Stewart C. Myers)、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拉格拉姆·拉扬(Raghuram G. Rajan)。获奖理由:在阐明企业融资决策维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斯蒂芬·罗斯(Stephen A. Ross),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的创始人。
自1969年以来颁发的48个奖项中有一半被两三名经济学家分享;只有过一位女性获奖者;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67岁。
相对于那些高深莫测的研究,泰勒的研究显得更加“亲民”,而且,他赢得了诺贝尔奖的青睐。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身世
说起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身世有些“凄凉”。
1896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遗嘱中只设立了5个领域的奖项: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也就是说,经济学奖并不是诺贝尔的“亲儿子”。
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一个很长的原名:“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简称是:“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它是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为了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所以,它比1901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奖晚了好几十年。
因为血统不纯正的问题,经济学奖常常被人诟病。有人怀疑瑞典国家银行的真正目的是“为自由放任的经济学说争取公信力”。一些诺贝尔家族的后人主张将其更名或彻底废除。
被当做公关策略、金融市场投机者的奖励、蹭热,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历了不少坎坷。不过,“干儿子”还是得到了诺贝尔的公平待遇,其提名流程、评选标准以及颁奖仪式和与诺贝尔其他奖项一样,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
只不过,在诺奖的网站上,可以赫然看到几个大字:“Not a Nobel Prize”——你不是我亲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