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机扭曲力测试
再看实际体验,在发布会后我第一时间拿到了一台 vivo X20 的黑色版本,在随后一周内,作者把这台 vivo X20 当做自己的主力机型使用,能体会到这部手机的综合素质确实不错。
vivo X20 保持了自家大部分机型指纹识别器在机身背后的设计,在正面的摄像头上加了面部识别的功能。因成本受限,面部识别还只是用的摄像头方案,在夜间或者光线不好的情况下识别会受限。但在光线充足的时候解锁速度很快且没法通过照片来冒用。再配合后方的指纹识别器,vivo X20 并没有因为机身设计的改变而影响到普通用户在解锁时候的体验,甚至可以说在加上了面部识别之后,整机解锁更加好用了。 好用,是 vivo 做产品的首要观念。说回“全面屏”,虽然 X20 引入全面屏对产品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难题,但各个部门并未因此做出任何妥协,测试部甚至有一票否决权,任何测试不达标都没有谈判的余地只能一遍一遍的改善。从技术层面来说,vivo 想打造一款屏占比更极致的全面屏手机并非难事,这家出货量世界前五、国内前三的手机厂商有着雄厚的自研自产能力,但在全面屏的大潮中,vivo 想走的更稳些。“每项技术的成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要尽力把足够可靠、完美的产品呈现给消费者” 电子工程师胡林涛被采访时说道。
一家有些“笨”的企业 vivo 在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上的追求不只局限于某一款旗舰机,对 X20 的苛刻要求,同样应用在了全产品线。这家企业不仅对跌落测试追求极致,对产品的进液测试也全面到近乎“变态”,在参观 vivo 工厂的时候,他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vivo 调研数据显示诸多用户喜欢去海南、东南亚等沿海地区度假,测试部门就模拟高温、高湿度、高盐分的场景定制了盐雾测试仪器,测试手机防渗透、防腐蚀的能力;每至秋冬北方部分地区雾霾频发,沙尘对电池盖有腐蚀的风险,测试部门就想出了近乎变态的模拟场景——将手机放入装满细沙的麻袋不断地上下左右晃动,一个人晃累了还要让第二个人来晃;vivo X7 售卖期内曾收到一名用户反馈,说手机的 home 键有黏着物,测试部门拿回了这台手机做分析,发现黏着物的分子结构与啤酒的极其相似,联想到时值夏季,撸串活动风靡,于是再一次提高了进液测试的标准,不仅要防汗、防化妆品,还要防可乐、啤酒……
盐雾测试
这样的穷举性测试看上去确实有些笨, vivo 也并不回避自己在产品层面的“笨”,vivo 高级副总裁倪旭东曾在采访中回应:“我们看上去就是有点笨的企业,有时不太善于抓住机会,但只要产品、服务逐年在提升,我们想要的结果都会有的。”
而且,硬件可靠性测试还不是把控品质的全部。vivo 品质控制贯通了供应链、研发、生产,由 4 个职能部门协同管控,自研能力接近 100%,这是国内品牌很少能做到的,而 vivo 的技术储备也是通过“笨”方法逐步积累的:3年前推出 Xshot 时, vivo 曾将工程师们打包送到美国,与海外技术公司进行长达三个多月的合作研发,现在的 vivo 已在中、美两地拥有多个影像研发中心,在拍照算法,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在不断的技术储备中,vivo 的能力也逐渐撑得起它的野心了,年中的上海 MWC,vivo 展示了屏幕下识别指纹的技术。这一技术,可以说对于全面屏手机的未来发展来说格外重要。毕竟目前大量的支付安全体系依赖指纹识别技术,消费者也难以在短期内抛弃指纹识别的生活习惯,要想把全面屏手机的指纹识别做到机身正面,屏幕下指纹识别是必备的技术,也是各手机厂商要重点跟进的功能。而现在,vivo 已经通过技术积累提前实现了布局。
前段时间问身边的一个朋友为什么会选择买 vivo 手机,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在有限的购机预算下,可以获得一个相对稳定且耐用的整体使用感受。很多人说 vivo 过度营销,主要消费群体在三四线城市。但根据数据来看,从去年4月至今年4月的一年时间里,vivo 在一线城市的占有率从 7.4% 上升到 13.6%,近乎翻倍,倪旭东所说的“想要的结果”正在慢慢实现。
在全面屏爆发的2017年,不同品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的为了更高的屏占比牺牲了美感、手感甚至品质,也有以 vivo 为代表的品牌选择用“不全面”的屏占比外观坚守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除此,vivo 的 HiFi 、拍照、轻薄机身以及屏下指纹的技术优势,使得这个走得“慢”、方法“笨”的品牌接下来的出手更值得期待。
鹿晗宣布恋爱了。下一个会是周冬雨吗?哈哈。但 vivo 好像对它代言人这些八卦掀起的风云表现得颇为淡定,表示不会在营销上去蹭这样的热点,这样高冷本分的态度让本文有些惭愧。又一次想起 vivo 高级副总裁倪旭东多次在采访中说的:“有些企业可能善于抓机会,我们不是这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