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1|回复: 0

王安石经济改革思路:行仁政,要有法度,不能一提爱民,便是减税……

[复制链接]

8543

主题

1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865

终身成就勋章

admin 发表于 2017-10-8 17: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代以来,王安石的经济改革颇受关注,又聚讼最多。他所推行的青苗、市易、均输等制度,因积极运用市场的方式,而被认为极具现代性。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王安石的时代。经验在不断地累积,基于经验的扩展而发展的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地更新。以现代经济理论去“格义”王安石,除了增加现代的“自负”之外,似乎也不能获得更多教益。惟有看到王安石变法所面对的真正问题,才是今天能有的最大收获。
北宋中期,在当时的士大夫群体中逐渐兴起一股改革的呼声,王安石与青年程颐都曾直接给皇帝写过改革谏议书。这固然是北宋政治社会的各种问题所激发出来的,但背后则是新儒学的兴起。王安石不仅受到当时士大夫集团的极力推崇,也因为自己“经术以致用”的观念,而获得了年轻、敢于作为的宋神宗的信任。先避开后来因新法而导致的新儒学内部的分裂不谈,应该承认在王安石改革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儒家经学传统的支撑,即使是他的经济改革。这提醒我们,将其变法简单看成是“管商之术”,或以现代经济学理论去“格义”,都有其片面性。因为这回避了王安石的新儒学背景。
什么是王安石改革的儒学特质?回答便是:儒家的德政。即“德政何以可能”,成为了王安石改革的实践重心。这一问题的直接指向,就是在经济的转型中努力实现儒家理念中的社会以及人的价值。以他的变法实践和著述分析,德政的问题主要包括:均平政治、仁政、贤能政治。
不难看出,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在于它展现了人类政治社会实践的永恒性话题,永远的悖论。不像具体的、琐细的问题可以技术性地解决,而它只能被面对,只能基于不同的情境和传统来抉择。毫无疑问,王安石的抉择是属于儒家的,在历史前进的天平中,使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倾向于人的价值。
无疑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与司马光等人相比,王安石提出了一个更具创新性的改革方案。他将当时存在于商业中的理财术主动地纳入到国家体制的转型中,他要政府学习商人的“长袖善舞”。而这一方式,向来被排斥出儒家的治理传统,如历史上对桑弘羊的评价。王安石将其拉入到儒家的传统,并通过阐释《周礼》,使其成了周公之法。所不同的是,他要用这种方式建构儒家的均平政治。青苗、均输、市易等法打击大富商对国家经济秩序的破坏,努力解决谷贱伤农,谷贵亦伤农的局面;方田均税法致力于税赋在各个阶层的均平,实际上打击了富农;农田水利法直接鼓励农业的生产;免役法本于去害农之募役,求役法之公平。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只是打击了大富商,并没有针对商业。
在新的语境中,他创造性的转化儒家思想资源,为变法寻求根据。他重新解读儒家的民本观念,发展了新民本主义,其核心在于实现均平政治,首要是恤农,兴修水利,开垦农田。仁民要有一定的法度,不能一提仁民,便是减税。一些地方官员通过减税为自己捞得好的官誉,但国家花费不足时,又加倍盘剥。这是媚民,不是仁民,最终依然是害民之政。他提倡贤能政治,重视培养法律、军事等专门人才,奖用功实,鼓励官员的敢于作为。希望通过一个高效廉洁奉法的政府来实践德政理念。不难看出,德政是王安石念兹在兹的问题,他的抉择带有鲜明的儒家特质。
但王安石这套经济改革方案并没有为司马光等人所接受,他们坚持理财只是“小人之事”。理财是必要的,但根本要靠节约。司马光论证说财富总体是相对稳定的,不在民则在官。他批评王安石只不过是变着法敛财罢了。很多人可能会倾向认为司马光的政策有一种自由经济的倾向,即主张政府越少干预经济越好。这其实也是一种不恰当的“格义”,司马光根本上都没有看到市场的价值,更不会去为它辩护。以古代思想的脉络而言,司马光的主张其实是一种传统的民本观念。它也是一种德政理念,有着强大的传统。只是它无力面对当时社会分配不均,农民得不到体恤的状况。吊诡的是,它无力解决问题,而在反对王安石的新举措上,却表现得强而有力。
各方的争论极其激烈,围绕经济改革,每个人都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支持或者反对,这甚至与其人品和学问直接挂上了钩。刘彝是胡瑗的弟子,因晚年为王安石所用,便被评为“晚节为可惜也”(《宋元学案》)。无形中,党派风气对每个人都构成了压力。人们太过于关注他的经济改革,以至于忘记了他在其他方面,如教育、典礼等方面的改革,事实上在这些地方,士大夫集团可以取得更多的共识,如程颐、朱熹一直都是王安石庙制改革的支持者。此为北宋士大夫风气的一大变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但王安石在这里却一点也没有妥协,他干脆直接回复司马光,称这种风气为流俗,那种不做事,一味地“同俗自媚于众”的人就是小人(《答司马谏议书》)。他如此针锋相对,使他成功地获得了“拗相公”的“美名”。
今天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急速转型的时期,当然相比于王安石的实践,我们面临着更复杂的处境和更多元的思想资源。但在王安石那里所关注的普遍性问题,今天依然值得深思。
为人民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11-12 15: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