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7|回复: 0

上海国际艺术节牵手城市空间艺术季,推动艺术教育多元化

[复制链接]

8543

主题

1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865

终身成就勋章

admin 发表于 2017-9-30 23: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民族音乐和西洋弦乐四重奏此起彼伏,这里不是剧院,也不是音乐厅,而是黄浦江边。9月29日,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教育“面面观”项目牵手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玩了一次“跨界融合”。在陆家嘴滨江金融城船台,舞蹈家黄豆豆、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杨靖、城市空间艺术季主策展人李翔宁、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改造建筑师柳亦春带来艺术节精彩剧目导赏,并和观众交流“当艺术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主题。
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自2015年启动至今,通过亲民的导赏讲座、互动体验等方式,实现艺术与市民的“零距离”交融。有别于以往偏重“年轻化”的受众定位,本届艺术教育内容更为多元,以“精准化分龄定位、精细化分层设计”为主旨,策划面向学生、白领、家庭、艺术从业者以及特殊人群逾百余场活动。面向白领的“艺术季节”,将城市空间与艺术体验相结合,打造时下最夯的文化新地标;针对学生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合唱艺术实践活动”,则以合唱艺术为载体,以中华古诗词为主要内容,特邀著名作曲家谷建芬指导,并以合唱音乐会的形式传唱谷建芬的《新学堂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艺术从业者量身定制的“戏剧训练营”,通过艺术教育讲座及系列工作坊相结合的专业平台,提升学校艺术老师和艺教工作从业者的综合业务素养等。

317e000d9414220a0254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界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杨靖
值得一提的是,艺术教育不但在“口味”上选择丰富,“菜式”也求新求变。除了讲座与导赏、学生进剧场、艺术工作坊、艺术进校园,以及特别活动五项艺术教育保留板块外,今年首创“学生观剧团”,将招募并培育一批大学生、高中生剧评人全程参与艺术节,鼓励学生通过自身视角对艺术作品进行探讨,评选学生心中的最佳剧目。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教育部也邀请文化艺术界、教育界专家熊源伟、王勇、喻荣军、毛尖、钱正、张麟、李严欢、翁耀昇、周涛等为观剧团导师,对观剧、评论进行指导,与观剧团成员进行互动,为中国上海际艺术节孵化高品质的参与者。
除了全年龄段受众群体的覆盖,艺术教育场地从剧场拓展到了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接地气,更聚人气。让参与者不再是端坐剧场单纯欣赏的观众,而是参与到城市艺术创作的一份子;让艺术走出剧场,融入生活。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和以往的“演出展览面面观”单一的导赏不同,在上海城市空间举行的艺术节“面面观”是一次全新尝试和跨界合作,在原有的艺术导赏之外,还融入了更多对于城市空间与艺术结合的探讨,也让艺术节零距离地走进了市民的城市生活。
“面面观”艺术导赏会选址老船台,这是一个概念的 “空间枢纽”,悬浮在广场之上,并与坡道下方的另一个展览空间相连。船台将周边的开放空间组织起来,为其赋予了新功能,缔造众多的可能性。让观众能在别样的空间里,聆听建筑师与艺术家的观点碰撞和跨界交融,感受各路嘉宾的思想汇聚,从而得到自己对艺术的正确解答。

31810001565a68c93ab5

舞蹈家黄豆豆
舞蹈家黄豆豆参加众多国际性演出,展示中国舞蹈魅力,他也参与了不少多元、跨界的艺术形式创作的作品,如歌剧、音乐剧、戏剧表演等,他认为,打破镜面舞台,利用公共空间打造不同以往的舞蹈表演,体现了艺术的流动美感,是难以复制的全方位感官体验,也是国内外舞蹈界大师正在尝试的全新领域。柳亦春作为此次空间艺术季主会场筒仓设计人,拥有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经验,他表示,当艺术融入空间中,要考虑到空间的实用和功能性,在一开始的设计中就要考虑到实际操作方面遭遇的种种问题和可能,才能做到充分的“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嫁接。
为人民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11-13 23: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