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9|回复: 0

丹麦学者:人文科学为灾害研究提供新视角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回帖

1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0994

终身成就勋章特殊贡献勋章优秀斑竹勋章曾任斑竹勋章热心助人勋章

龙一 发表于 2013-2-25 10: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核心提示】延森认为灾害研究和管理过程中应该考虑更多的人文因素,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变得越来越重要。灾害发生时,救援人员对灾区的历史、文化、政治环境、宗教、传统等信息了解得越多,救援工作就越容易实施。


  过去10年间,美国飓风桑迪、海地大地震、印尼海啸等灾害不绝于耳。除了巨额经济损失外,灾害尤其是特大灾害还会影响社会的文化和规则。面对灾害,学界在灾后救援、灾害管理中该有何作为?近日,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灾难研究中心(Copenhagen Centre for Disaster Research)负责人彼得·科杰尔·麦基·延森(Peter Kj?覸r Mackie Jensen)。

  打破学科壁垒研究灾害

  灾害研究致力于对受灾地区进行现场调查研究,涉及相关组织、社区、政府的灾害应对、灾后重建等方面。延森表示,由于灾害研究的复杂程度高,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如2004年的印尼海啸,灾后救援中便运用到了医学、人类学、经济学甚至是文学和法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延森也发现,致力于灾害研究的学者虽然来自不同学科领域,但大多研究相对独立,缺乏交流,想要开展跨学科研究非常困难。

  延森认为,打破学科壁垒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建立学者间的“信任”,鼓励不同领域间的学者进行更多的交流,建立不同学科间的交流语言,致力于同一个问题的解决。

  同时,有的灾害研究还面临着资金问题。据科学发展网(SciDev.Net)1月30日报道,2004年的海啸导致印尼死伤23万人之多。2008年,为开展相关研究,在欧盟、世界银行等多个机构的捐助下,印尼成立了亚齐省海啸减灾研究中心(Tsunami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Research Center)。该中心原计划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并对在校学生展开灾害风险意识宣传,但迫于资金问题,上述计划恐被搁置。

  此外,灾害救援过程中也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延森告诉记者,2010年巴基斯坦遭遇洪水,当救援组织按常规向灾民发放高蛋白饼干时,并没有考虑到他们中的有些人是糖尿病患者,这些饼干不仅不能让他们及时补充营养,反而会让他们的健康面临更大风险。此外,灾害发生后,许多组织、志愿者涌向灾区,期望帮助灾民,一时间出现了救援无序、混乱的状况。缺乏专业灾害应对知识的救援行动,无形中为灾害研究增加了困难。

  人文知识可助力救援工作

  作为一名工程师,延森认为灾害研究和管理过程中应该考虑更多的人文因素,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变得越来越重要。灾害发生时,救援人员对灾区的历史、文化、政治环境、宗教、传统等信息了解得越多,救援工作就越容易实施。

  除了关注灾害带来的损失以外,学界也应关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延森向记者列举了2012年美国飓风桑迪的例子,认为飓风对当时的美国大选产生了影响。

  飓风登陆时,美国政治经济中枢暂停全部活动,而当时的美国总统大选也正处于胶着状态。有统计数据表明,极端天气会拉低在任总统的支持率1.5个百分点。飓风的出现让本已扑朔迷离的选情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时任总统奥巴马和候选人罗姆尼都纷纷取消了竞选活动。由于天气恶劣,身处社会底层的民主党候选人支持者都选择待在家中而放弃了投票,罗姆尼的支持率随飓风的到来受到抑制,奥巴马的领导力在灾害来临时反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

  采访中,延森强调了现代媒体在灾害发生时的重要作用,正确的报道能成为外界与灾区联系的重要桥梁,但失当的报道会为受灾地区的民众带来伤害。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应急传播研究部门主任约瑟夫·斯坎伦(Joseph Scanlon)就曾在其2007年发表的文章《大众传媒与灾害的研究:二者永不相逢》(Research about the Mass Media and Disaster: Never(Well Hardly Ever)the Twain Shall Meet)中指出,媒体对灾害的报道是一把双刃剑。在灾害发生时,大众传媒的参与既可以是对灾害的有效预警,也可以是连接整个社会和受灾地区的“强力胶”。然而,大众媒体也会误导人们对灾害的理解。大部分媒体对于灾害报道都没有详细的规划,从而很容易引发错误的决策和判断,或者是不必要的恐慌。学界对该领域也应给予更多关注。
龙域物流微信 loonglogistics
龙域物流客服 53585678
龙域物流邮箱 info@loonglogistics.dk
龙域物流网页 www.loonglogistics.d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11-10 15: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