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3|回复: 0

“卡片哥”吴三桂的传说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回帖

1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9435

终身成就勋章特殊贡献勋章优秀斑竹勋章曾任斑竹勋章热心助人勋章

龙一 发表于 2011-4-17 09: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早听说南锣鼓巷有位著名的来自丹麦的“卡片哥”,周末的下午,随着人流在胡同里游荡,终于发现了传说中这位“卡片哥”的栖身之地,一间仅7平方米的小店,名叫“北京卡片”,店门以一张大幅的老照片作装饰,令人印象深刻。进到店里,恍如置身一个微型的历史博物馆,四壁的明信片上印的都是难得一见的有百年历史的北京老照片。最有趣的是,一屋子黄头发黑头发的顾客都围着一个正在滔滔不绝“神侃”的人,侃的人兴致勃发,听的人如痴如醉。这位侃爷便是店主“卡片哥”,中文名叫“吴三桂”,在他的店里,不买东西没关系,只要有人听他讲那些老北京的故事就很满足,他套用一句流行语:“哥卖的不是卡片,是历史,是故事。”

  热爱老照片

  背后是鲜活的历史

  吴三桂笃定他和中国的缘分是“童话般的”。从第一次读到安徒生笔下那个玩赏夜莺的皇帝开始,他就很好奇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家人告诉他“在地球上挖一个最深的坑,爬到坑的尽头就到了”。1997年,他终于来到北京,从此,彻底迷上了那些“长长的灰灰的胡同”。

  在没开店之前,吴三桂做过很多工作,但都是与故事、历史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为丹麦一些杂志编写过北京的旅游书籍、做一些动漫故事,他说这些事情始终都是在向人们讲述着故事,这也是他最大的兴趣。直到他迷上北京老照片,搜集这些照片背后鲜活的历史故事就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和谋生的事业。

  像很多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一样,吴三桂身上浸染了北京人特有的那种热情、爽朗,让人很容易和他称兄道弟,成为哥们儿。他的中文虽然语调不太标准,但是非常流利,思维敏捷,聊起来话题很开阔,这一刻还在缅怀前门当年的盛况,下一刻却又很认真地和你探讨起王小波的杂文,从这些话题可以感觉到,他对老北京照片的热爱并非猎奇,他热爱北京的过往,也关注北京的现在,热衷观察“青年一代的生活”。“我们往往需要透过历史才能发现时代的进步,这些老照片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北京历史发展的过程。”他狡黠地一笑,又冒出一句:“如果不在意过去,人就会有点笨!”

  老照片中鲜活的历史让吴三桂着迷,其实从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就可以感受到他与众不同的历史观,“如同老照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历史的进程,人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认识吴三桂这样的历史人物,他可能是一个坏人、是一个聪明人,是一个势力很大的人,是一个有色彩的人。所以我一直保留这个名字”。

  搜集老照片的共同爱好使吴三桂和他的丹麦老乡西蒙成为好友和合作伙伴,这两位在大学刻苦修习中文的“中国通”终于在北京开始了他们的兴趣之旅和创业生涯。几年来,他们俩已“淘”到了近万张老照片。每张老照片的来历都不一样,有的是从拍卖会上拍来的,有的是辗转从当年来中国的丹麦传教士那里弄来的,也有的是从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淘来的,基本都是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老北京的市井生活写真,有很多非常珍贵。

  有一天,一位朋友突然对他们说,你们手上有那么多老照片,但却没有人能看到,实在是太可惜了。就是这一句话,让两个丹麦小伙子有了开店的冲动,他们用影印的形式将搜集到的老照片制成明信片或放大成挂画,开始了不一般的“生意”北京卡片。

  商人兼学者 做生意不忘传播历史

  虽然很多来过“北京卡片”的人都觉得吴三桂不像是个生意人,更像一个学者,但不可否认,小店的生意红红火火,经营得有声有色,中国人、外国人常常挤满小屋。国人买卡片多为收藏,如今胡同拆迁的拆迁,改造的改造,已经越来越少了,看到这些印着老照片的卡片不免得想买一些,留着做个念想儿;外国人买卡片,一般都是为了寄回去给亲朋好友,这是他们的习惯,一张小小的明信片,加上一个当地的邮戳,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礼物。这个店选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南锣鼓巷,是明智之举。

  吴三桂告诉记者,他们从没指望靠小店挣很多钱,这里是他们的一个爱好收藏室,也是一个广告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认识他们,了解他们正在做的事情,爱上北京的历史。现在全国有40多家店在卖他们的卡片,“这只是因为我们对北京历史的传播感染了一些相似的同行,大家觉得很投缘,相互帮忙而已。”

  吴三桂坦言,自己是个商人,经济利益上的考虑是有的,但不占绝大比重。出于对中国历史的热爱,他把传播历史当作了自己的事业。为此,他和西蒙做了很多努力,他们自己收集照片、收集历史,自己设计明信片、台历和印着老照片的环保袋。他们在各种讲座、书会、合作会议,甚至在公司里宣传老照片、讲解历史,他们还每年举办一次老照片的展览,下一步,他们计划要出书,还会开通网站,每个月定期拿出几张老照片做一个故事或历史的介绍,希望网友都能通过留言的方式来更正图片注解的错误信息。

  而他们付出的这些努力,已经逐渐看到成果,不久前,一位北京老太太听说了他们的事,撑着孱弱的身子到店来访,表示要无偿提供家里的一些珍贵老照片。“我们的东西能让老人觉得有价值,我们感到很快乐。”

  如今,有很多人怀着不同的情结来小店看照片、买照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指着店里的其中一幅照片对孙子说:“这是奶奶小时候住过的小院,但现在已经不在了”;一位外国游客拿着一张印有现代天安门图像的明信片和店里印有百年前的故宫图片相互对比……关于一个城市的历史就在这些记忆里传递。

  “很多人买‘北京卡片’并不是为了邮寄,而是为了收藏,为了照片里的故事。”吴三桂觉得这正是他开店的初衷。

  本报记者张鹏 文并图J024

  神侃老北京

  “正黄旗”拍案叫绝

  7平方米的小店就这样开张了,在风起云涌的时尚宝地南锣鼓巷,这样一家小店实在不起眼,但是吴三桂却自有他吸引人的法宝,那就是“卖故事”。在店里听吴三桂阔谈历史绝对是一种享受,从被破坏的正阳门,到小猪乱跑的珠市口,再到前门大街前的骆驼队,北京往事在这个老外的嘴里如数家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会自叹弗如,而这些故事,是吴三桂走街串巷,访问了很多北京老人,请教了不少专家才搜集到的。

  “我们积累这些老照片会有几个方法去确定它的历史,一是在我们发现的老照片里的文字或是能够找到作者的时候,我们都会去请教他并且会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第二个方法就是我们经常会去请教一些老人们,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回忆,给我们讲述一些他们曾经的故事,诉说着他们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状态。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我们会经常去请教一些专家,请他们来为我们讲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这是一个神奇的过程,我们接触得越多就会觉得自己越靠近历史了。”


  吴三桂告诉记者,至今他都觉得访问那些北京老人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回忆的时候,他们的眼睛会发亮,通过那些照片,我们会听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那是真实的活着的历史,充满了细节和文化感,完全不同于教科书上一成不变的文字,随着这些老人离去,记忆消失,很多东西就再也没有了。我要把这些活着的历史收集起来,告诉更多的人,这是我工作最大的成就。”通过聊天,吴三桂和不少北京老人成了忘年交,有一次在书展他认识了一个叫张德生的北京老人,老人平日里的消遣就是喜欢用铅笔勾画记忆深处老北京的各种门,像正阳门、德胜门、永定门……并且不厌其烦地给人讲解这些门的来历。吴三桂喜欢张老人旧照片一样的铅笔画,也乐于听老人渊博的历史趣闻,所以常常往来,成了知交。

  专心致志地听了很多故事之后,吴三桂终于成了一个出色的讲故事的人,几乎所有的照片,他都能给出精确的解释。有一回,一位“正黄旗”老人抽出一张老北京火车站的照片“讨教”。吴三桂坚称:“这肯定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老火车站,它当时还在钟楼的北边,1949年后,为了修地铁,它才被整个平移到南边去的。”“正黄旗”立马竖起大拇指,撂下一句:“这个老外,我服了!”
龙域物流微信 loonglogistics
龙域物流客服 53585678|50805588
龙域物流邮箱 info@loonglogistics.dk
龙域物流网页 www.loonglogistics.d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5-6 15: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