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8|回复: 0

上世纪20年代的苏州河畔,为什么会让人“一分钟也不能停脚”

[复制链接]

8543

主题

1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861

终身成就勋章

admin 发表于 2017-11-11 12: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多功能中心城市,当然也是最大的工业城市,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基础。尽管以轻纺工业为主,但集中了全国民族资本企业的约50%,全部资本额的约40%,全部年产值的约50%,是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荣氏兄弟企业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企业集团,号称“面粉大王”、“纺织大王”,最近对外开放的上海陕西北路荣宅,便是荣宗敬住宅。但在上海史研究中,近代上海工业的研究仍属于薄弱板块,我们不妨从这一角度切入,探讨近代工业在上海发展的历程,以及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关系。
汽笛声声与煤烟河
近代上海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性消费城市,也是一个工业性生产城市。
什么叫近代化、现代化?就是落后国家从农业化一步步发展为工业化,要研究现代化,必须了解工业化,某种程度上说,上海的近代化首先是工业化。当然近代上海离真正工业化很远,基础工业非常落后,钢铁、电力、煤炭、化学、冶金等等几乎没有,或少部分控制在外国人手里。
近代工业的发展,至少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便利的交通运输线,丰富的水源与足够的能源,大量的劳动力集聚,当然还有适宜的社会环境和政策。在近代中国,上海最能够满足这些条件。
黄浦江、苏州河是上海重要的交通运输线,近代上海工业发展都是沿着河流展开的,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浦江水阔江深,可以承担国际航运功能,故大中企业、码头、货栈大多集中在黄浦江两岸。风平浪静的苏州河,是上海连接江浙各地、并经大运河连接广大内地的通道,沿岸中小企业居多。
全市近大部分面粉企业,将近一半的纺织企业,聚集在苏州河沿岸。原因一是苏州河离城近,蜿蜒穿过城区,租界及周边有便利的基础设施,安定的生产环境。二是劳动力聚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移民,其中许多通过苏州河水道来到上海。三是丰富的水资源,也能便捷地输送原料和生产品。等到企业规模扩大,原材料需从国外进口,以及苏州河逐渐污染,一些大中企业又将目光转向黄浦江。
劳动力优势在上海尤其明显。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战争频仍、自然灾害等原因,内地大量人口进入上海。他们在苏州河西部的两岸,搭棚而居,形成连绵的棚户区。这为附近的纺织厂、面粉厂等企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其实租界一开,上海就成了一座移民城市,外地到上海来谋生者日甚一日。城市人口以超常的速度膨胀,据统计,1930年上海人口已经突破300万,其中80%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在城市生活和工业化的召唤下,农村人口包括女性人口大量离开农村,是城镇化开始的一种表征。纺织女工人数可观,她们靠自己收入维持了一个阶层的生活,奠定了女工在上海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上海开埠,尤其洋务运动发展以后,从晚清政府到民间,都掀起了一股办工厂的热潮,外商起了领头羊的作用,集中在印刷、船舶、机器修造等企业,为那些从事贸易的洋行提供急需的服务。其次是缫丝、轧花、面粉等企业,比起中国传统的手工缫丝,机器缫丝有利可图多了。丝茶向为出口大宗,上海离原料产区比较近,在上海设厂,可以就近采购蚕丝等原料。
近代上海工业有过几次发展高潮,除了开埠和洋务运动那一段,与日本《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利益均沾,外商企业纷纷在口岸设厂,尤其在租界内办了许多工厂。清政府也提出“新政”,鼓励开办工厂,“实业救国”思潮很热。日本企业后来居上,乘机取代英美企业。外资企业进行资本输出,转移过剩产能和技术,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具有有各方面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上海民族工业再次获得迅速发展,到20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在棉纺织、缫丝、毛纺织、面粉、卷烟、造纸、火柴、制约、船舶修造和电业等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诞生一大批著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并以纺织、面粉和卷烟为三大支柱产业。工业区则集中在杨树浦、沪西、闸北和南市高昌庙地区。
茅盾小说《子夜》,讲了城市的繁华与凋敝,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外国资本挤压下民族工业的艰难,实业家的奋斗与失败。小说的主角,大实业家、丝厂老板吴荪甫,他憧憬的现代化社会就是:“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不断增加烟囱的数量!”正如郭沫若的《女神》歌颂现代物质文明,其实都是表现工业化的:“一枝枝的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
汽笛声声、大烟囱冒着黑烟被视作是现代化的象征。
其实上海近代工业繁盛,不可避免伴随着污染的恶果。上世纪20年代后,苏州河受不了工业化的蒸腾,河水水质严重恶化,这当中的原因,既有苏州河水流量不足、泥沙沉积之故,主要还是工业污染问题,如外商开办的江苏药水厂,实是化学厂,生产硫酸、硝酸和盐酸,每天有大量废水排入苏州河,连附近的空气里都飘荡着刺鼻的怪味。厂门口的一条小路,因此被人称为药水弄。原先设在租界苏州河沿岸的一些工业企业,也因对河流形成污染,多次引发与居民的纠纷。生活污染同样不可小觑,叶灵风散文《煤烟河》,描写20年代末苏州河被污染情形,“你若不是为了衣食问题咬了牙在那里做牛马的人,你简直连一分钟也不能停脚”,由此可见一斑。
“自来火”与南京路繁华初上
上海近代最早最大的民族工业企业——江南制造局,即后来的江南造船厂,位于南市黄浦江畔高昌庙地区(以当地一所土地庙命名),因为有了江南制造局的存在,此地理所当然发展为一大工业区。除此之外,上海还有两大工业区,一东一西,东为杨树浦,西为沪西地区,都属于傍水而居,地价低廉,水电煤支持,劳动力集中居住的地区。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成,曾国藩、李鸿章为主要推手。1866年即在高昌庙陈家港沿黄浦江岸购地建厂,“局滨黄浦,三面统以围桓,前则列木为栏,署门额‘江南制造局’”。这就是日后局门路上的江南造船厂所在地。
江南制造局作为一家军工企业,创造了诸多工业史上的第一。虽然高墙深垒,相对比较封闭,然而变荒凉江滩为一大工业区,厂内有数千名工人,依厂居住着大量家属,形成厂区、街区和居住区,并建有不少弄堂工厂,一支独大的局面难以撼动。
可以看出,曾国藩、李鸿章和盛宣怀等洋务人物,其实也是近代工业化的先行者。盛宣怀办的中国通商银行,乃是中国第一家华商银行。李鸿章又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早期著名企业。
在沪西曹家渡、小沙渡、潭子湾和江苏路等苏州河两岸,建有许多缫丝、棉纺织、丝织厂和面粉企业,如著名的荣家企业福新面粉、申新纺织企业,吴蕴初天字号化工企业,华生电器厂,日资内外棉、丰田、日华等棉纺织与印染厂等。
杨树浦处于英租界中心与吴淞口之间,东、南面濒临黄浦江,北距吴淞口约16公里,南有十六铺等许多客货运码头,对岸的浦东,也建有不少码头、堆栈、仓库。地理位置优越,滩地地价十分低廉,如征用农田和拆迁民房,只须缴纳象征性的征地费,甚至可以无偿使用。
1869年,租界工部局又从外滩沿黄浦江修一马路至“杨树浦”,名为杨树浦路,更增加了便捷途径,前来开设企业者络绎不绝。民族工业遍布棉纺织、针织、丝织、印染、印刷、化工、橡胶、电机、造船等行业,其中以水电煤公用事业最为重要。
1865年12月18日,外侨在南京路(从河南路到外滩段)点亮煤气灯,这是上海告别煤油灯,使用煤气路灯的开端。当“地火”或“自来火”(煤气通过地下管线输出,上海人称之为“地火”或“自来火”)在夜晚大放光明的时候,租界地区显得异常明亮美丽,南京路的繁华景象初现。1882年,上海发电厂开始供电,夜幕下的弧光灯明亮晃眼,人们见所未见,也不知其称呼,名之“赛明月”。有了电灯,煤气才走进了厨房。1883年6月29日,英商杨树浦水厂正式建成,近代中国城市供水史,在哗哗流水声中翻开了第一页。
可以说,正是由于杨树浦深厚的水电煤工业基础,才有了上海工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才有了南京路外滩的灯红酒绿,甚至才有了东方华尔街的形成。它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助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时人评价说:“上海之繁荣,所以冠全国,其公用事业之发达,当不失为第一大因素。”
在当时来讲,水电煤就是了不得的高科技,早期上海人因不了解,曾采取抵制或排斥的态度。
由于煤气管道铺设地下,有人害怕破坏风水,一些拉车的人力车夫认为,煤气通行之处,地下肯定滚烫,遂互相告诫不可赤脚走过那里,以免烫伤。还有人认为自来水管靠近煤气管,水中会渗入毒质,“饮之有害,相戒不用。”更为发噱的是,电灯在大街上用作照明后,有人认为“电火”也是火,与碳火、木火无异,他们伸出长长的旱烟杆在电灯上点烟,结果可想而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人耳闻目睹,感同身受,由最初的排斥态度,逐渐向接触、接受的回应方式转变,连李鸿章这样的清朝大员,也兴致勃勃前去为英商自来水厂开业剪彩。
上只角、下只角之说可以休矣
上海城市发展,由于租界的特殊存在,形成三界四方的政治格局,更由于苏州河、黄浦江的流向,奠定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沿苏州河,由东向西发展;沿黄浦江西岸,南北向发展。但近代上海城市主要路径,仍是由东向西发展,南京东路接上了南京西路,淮海东路也接上了淮海西路,东西向的马路又长又顺,南北向的马路则恰恰相反。
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同样具有如此特点。工业区都集中在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外来移民往往紧挨各大工业区及码头、车站、铁道和工厂附近,搭建棚屋,形成贫民区,或直接住进厂区宿舍,如夏衍《包身工》所描绘的场景。一般说来,上海本地居民居住在老城厢中,人口稠密,道路狭窄,住房密集,除了极少数弄堂工厂,无法再有较大企业插足,当然也少有外来移民居住。
租界开辟后,租界的边缘地段也相继建成一些工厂,如另一个企业集中的闸北地区,居民也以附近工厂工人为主。抗日战争爆发后,非租界的华界区域首当其冲,遭受日军轰炸或侵占,众多工厂迁入租界,在华界的华商企业几乎损失殆尽,造成苏州河两岸北衰南盛的严重不平衡。
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则集中在外滩、江西路、四川路、延安路一带。
以前那些外国侨民和有实力的华人,往往居住在空旷幽雅的上海西区,尤其是法租界地区。犹太富豪沙逊的别墅在虹桥路,张爱玲《十八春》里,暴发户祝鸿才的房子也在此地,《子夜》里的主角、丝厂老板吴荪甫住处,则在静安寺西面。这些地区闹中取静,往往树阴浓密、环境宜人,又有良好的商业和文化氛围。
以前上海人有上只角、下只角的叫法。上只角与下只角,不是简单对应中心地段与边缘地段,也不是简单对应以前的租界与华界,因为杨树浦一带也属于租界范围。主要对应的,应是工业区和商业区、高级居住区。如普陀的苏州河北面,黄浦江沿岸的杨树浦、南市地区,有大量工业区,许多外来穷困移民居住于此,成为历史上的贫民区。苏州河南面商业区和高级居民区居多,西区则环境尤佳,豪宅更多。
工业区的商业和文化氛围欠缺,人口密集,居住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加上企业生产和市民生活造成的严重污染,使得与租界商业区、金融街和西段高级居住区比较,有了天壤之别,自然而然会有上只角、下只角之说。但历史发展到现阶段,老工业区的面目已经大变样,上只角、下只角之说可以休矣。
上海近代工业具有明显的对内对外开放特征,既要吸纳原材料(农产品、矿产品),又对内地输送工业产品和生产要素;既吸纳国际市场的产品和生产要素,又向世界输出原材料及加工品,与世界各国和内地产生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商帮云集。这为上海作为一个融合中西、交汇南北的大都市,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一大批工厂企业的诞生,尤其是经久耐用的优质工业产品,曾经是上海最好的名片,大大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声誉,人们可以从产品联系到质量、信誉和诚信。可以认为,工业文明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分。
近代上海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社会沃土。在全国范围内,上海有着建党的最佳条件,其中最为壮大的工人阶级队伍,是上海独一无二的优势。在上海的各色企业里,诞生了第一批产业工人。据1919年《新青年》调查,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18万,加上交通运输码头工人12万,手工业工人20万,共计50万,当时城市中人口才200万,工人几乎占了四分之一。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沪西工业区即是主要据点。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成立更有必然性,工人阶级人数最多、觉悟最高这一因素难以忽视。
作者为上海市档案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本文根据作者在东方讲坛·文化上海系列主题之“风从海上来——近代上海经济的崛起之路”系列演讲速记稿整理而成
31b6000c733025e632c9
为人民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5-13 22: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