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1|回复: 0

上海国际艺术节 | 中国文化走出去,原来还有那么多“门道”

[复制链接]

8543

主题

1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865

终身成就勋章

admin 发表于 2017-10-21 11: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金秋十月,200多个国际机构在上海齐聚一堂。一切,是为艺术节而来,又不只是为了艺术节。
时间倒回到几个月前,英国伦敦,南岸艺术中心艺术创意总监瑞秋·哈里斯难掩激动之情,给上海国际艺术节交易部的刘丹写了一封邮件。
那天,南岸艺术中心挑选了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两台中国节目前往英国表演。结束演出的当晚,这位享誉全球的艺术家忍不住写道:
“现在是晚上11点30分,刚刚结束精彩的一天。我可以告诉你,两台中国节目,无论是《我,哈姆雷特》还是《斩·断》都惊艳全场,带给我们高质量和新奇的感觉。我可以肯定,大多数的现场观众从未有过类似的体验,这同时也让在英国的华人深感骄傲……”
类似的激动和赞誉,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已经收到过无数次。
或许,观众眼中的艺术节,只是一档档精彩纷呈的演出; 而在观众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上海国际艺术节更是一个平台、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
巡回演出10万公里
每年此时,全球各大艺术机构的代表团不远万里,飞抵上海。
他们带着任务而来,那就是挑选中意的中国原创节目,邀请剧组前往各自的艺术节表演。
中国原创音乐作品《斩·断》,就是其中一个受益者。这台规模不大、时间不长的演出,自从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亮相后,纷纷被老外们相中。之后整整一年,全球各大艺术机构的邀约纷至沓来。
此后,《斩·断》在纽约、德里、伦敦等地,几乎来了一场全球“巡回”,演员们飞行里程超过10万公里。
《斩·断》的创作者竹马,面对采访,他侃侃而谈创作心得,但被问及节目为何受到那么多国际关注,他反倒有点语塞,想了半天,回答说:“就是不断受到邀请,我们打包去就行。具体怎么会邀请我们,也不是非常清楚。一切都很省心。
艺术家“很省心”的背后,其实是上海国际艺术节平台的耕耘和努力。
每年,约60部左右的原创节目,有机会得到艺术节平台推荐。作品需要填写好一整套中英文信息,上传提交。平台再从中遴选出30部,参加面向“老外团”的推介会。
经验之中找规律
每年推介会的那天,来自全球艺术机构的买家们安静地坐在台下。台上,每一部中国作品大约有2分钟视频、2分钟讲述、6分钟问答,总共10分钟时间来展现作品的风采。
中西文化的差异和理解,就在一场场推介会里火花四射。
比如,中方节目视频,有些是各种蒙太奇特效、大片式剪辑。他们以为这样能吸引人。哪知道,在座的都是“职业艺术买家”,“国际评选团就想看到实际的舞台效果,真实展现才是第一位的。”一位工作人员解释。
国际评委的现场提问往往既专业又务实。有了多年经验,今年推介会开始前,上海国际艺术节贴心发布了一个详细“指导帖”,指导中国作品怎么对外展示。
帖子列举了各种“误区”:宣传片不能过长,不建议超过5分钟; 辅助型宣传材料不宜过多,剧照、媒体报道不妨作为附件文字材料;不建议放排练内容,国际演出承办商需要看到音画对位的最终舞台效果,而不仅仅是剪辑精美的视频;外文翻译尽量精准、完整,建议找英语为母语的人校对,切勿使用网络翻译……
帖子还列出了往年被相中的作品前5名,希望大家能从中寻找到共同规律。
切入点就是当代性
积累了那么多年让“中国故事走出去”的经验,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工作人员说,规律还真有。
2017年,张军的创新昆曲《我,哈姆雷特》在美国亚洲协会剧场里做推介演出,全场座无虚席。张军一人分饰几角,用传统的中国戏曲,演绎莎士比亚的经典故事。演出结束,激动的观众们起立鼓掌。
这部戏也是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平台上,受到了多家国外艺术机构的邀约。
当时,张军在上海首演,刘丹询问墨尔本艺术节前总监、亚太表演艺术三年展主席:你们看得懂哈姆雷特的唱词吗?
对方这样回答:哈姆雷特的故事我们太熟悉了,尽管文言文有点难懂,仍可以看出其中的叙事线索,中国戏曲配合得恰到好处,绝对是一出好戏。
历经多年,不难发现国际买家们挑中的,大部分都是这种创新、融合的中国节目。
“直接把最传统的京剧唱给老外听,他们听不懂、也不爱听。”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说,国际市场认可、外国观众喜爱的中国故事,基本都有一个规律:
包含传统中国元素,但又充满时代感、当下性,富有创新的生命力。不动脑筋呈现原本的传统文化,是行不通的。
比起有唱词的戏曲,舞蹈、音乐节目被选中的几率更高。历年国际团选中的中国作品,几乎50%以上都是舞蹈和音乐。但纯粹的民乐,老外不爱听。同样,纯粹的戏曲,老外看不懂。所有中国故事,都得找到一个让普通观众共鸣和理解的切入点,那就是当代性。
再者,还有一个成本因素,国际买家们挑中的节目一般规模不大,演出人员最多十几个,有的只有几个。如果一台大型节目,动辄50名以上成员,国际买家大多不会考虑。而这点,我们以往常常忽略。
最终形成常态机制
那么多年的经验累积后,上海国际艺术节终于在今年正式对外宣布成立“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
但其实,联盟早已存在,随着每一届艺术节的中外交流,一点一滴,聚沙成塔。
去年,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会机构420余家,代表总人数近800人,展位数约150个,推介演出总数45台。据不完全统计,主办方通过提供对接会、网上预约洽谈、观摩后信息交流会等专业服务,帮助交易双方达成超过387项涉境外项目与创投合作意向。其中,国内演艺节目“走出去”意向146项。
而在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这个数据恐怕还会继续刷新。
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后,上海国际艺术节马上行动。艺术节本就是中外交流的平台,文化是一座天然的桥梁,能有效增进相互理解。于是来自多个国家的几十家艺术机构坐在一起,讨论合作目标和愿景,彼此相约每年艺术节增进人员互动、剧目交流。此后,上海国际艺术节“一带一路”版块更加致力于让中国故事走出去,而且是遵循市场需求、达到传播效果地走出去。
“最重要的是,全球艺术机构在我们的平台上,最终形成合作的氛围和常态机制。”王隽说。
为人民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11-10 08: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