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们都知道北京朝阳区有个东大桥,有意思的是,丹麦有座大桥翻译过来也叫这个名字。不过这座连接了丹麦最重要的大岛的桥梁,也是丹麦乃至整个北欧史上最昂贵的桥之一……
East Bridge,本名Great Belt Bridge,即“大贝尔特桥”,名字来自它所跨越的海峡。斯托贝尔特海峡(Store bælt)也被称为大海峡,直译丹麦语名字就是“巨大的条带”,它北经萨姆索海峡同卡特加特海峡相通,南由朗厄兰海峡同波罗的海相连,长约64公里,最狭处宽16公里,水深12~58米,冬季严寒时结冻。
事实上,“东大桥”只是一个更加宏伟的交通工程计划的一部分。大贝尔特桥由西桥、海底隧道和东桥三部分组成,分为东、西两段,中间以斯普奥人工岛作为中间站。西桥从菲英岛到斯普奥岛,全长6.6公里。露出水面的桥梁只能满足公路运输,而铁路线要经过这里,则必须挖掘海底隧道。
早在19世纪末,丹麦人已经在设想怎样解决海峡带来的交通难题。1934年,丹麦国家铁路向政府呈交了一份在海峡处修建“fixed link”(即大桥和隧道一体)的计划,1948年,丹麦国家公共事业部(即今天交通运输部的前身)终于成立委员会开始调研,将计划提到了日程上。在经过漫长的工程准备后政治讨论后,1986年,丹麦的执政与在野党派均达成共识,工程正式启动。
在整个工程的三部分中,“东大桥”连接斯普奥岛和西兰岛,是建设的重心,也是最复杂的工程,修建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预料的挑战。因为在海上,天气情况远比陆地复杂,气象灾害也更让人猝不及防。1991年秋天,隧道内发生大水,严重影响作业。而挖掘海底隧道时,工程公司又碰到了比预估坚硬得多的土层,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冰渍层,挖掘机在作业工程中,甚至不时被土层碰断着火。
更重要的是,工程师们要考虑到建桥对整个大环境、生态的影响。隧道和桥梁建成后,不能影响通过海峡的洋流,不能对地理变化、海洋环境产生破坏。
海底隧道全长8公里,隧道直径8.75米,在打孔时四部打孔机从两端同时对掘,隧道之间每隔250米就有一直径4.5米的互联通道,为安全和维修方便,海底隧道全程共设31个互联通道,它们直到今天也起着紧急逃生通道的作用。
1998年,大桥终于通车,由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亲自剪彩宣告工程完成。今天,大贝尔特桥主要用来指代建成的东段双塔悬索桥部分。它的长度为6800米,是现今世界第三长的悬索桥,为公路专用;海上公路桥中央跨度达1624米,是世界上跨距第二大的吊索桥,而中央桥墩高出海平面254米;在这座长桥之下,丹麦铁路则通过海底隧道穿越广阔的海域。
由于前面说到的种种难题,大贝尔特桥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丹麦最昂贵的桥梁。其相关工程在1988年启动之初就花出了214亿丹麦克朗的天价,最终折合今天超过50亿美金的花费,不仅是欧洲造价最高的桥梁工程,同时也是丹麦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昂贵工程项目。为了收回成本,它也成为丹麦第一座收费桥梁,将在1998年至2028年的30年间对所有通行机动车辆收取过桥费,即使是政府专车、外交用车和警车也不例外。
大贝尔特桥解决了丹麦人的一块心病。在隧道和大桥通行以前,人们主要靠摆渡越过斯托贝尔特海峡,等待时间有时长达1个半小时,在海峡另一边上班的人不得早早起床,下班后也很久到不了家。而现在,人们驱车通过海峡只要10分钟。
从国际角度来看,大贝尔特桥和厄勒海峡大桥一起连接了西部的欧洲大陆本土和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使欧盟地区联系的更紧密,通过这两座大桥,北欧国家和德国之间的货运变得畅通无阻,甚至可以一直送到英国。
大桥如今也是丹麦的旅游坐标。从哥本哈根市前往安徒生博物馆,必须经过大贝尔特桥,桥东侧有个大桥博物馆也很受人们欢迎。另外,这座大桥无论从哪个角度拍去都很好看,但是在日出或日落时分其魅力尤甚。此外,由于桥梁离水面高度超过65米,所有船舶都可以正常从桥下通过,意味着旅行者还可以从轮渡上给大桥拍照,分享更多神奇的角度。在桥下的海面上,甚至能看见天鹅的身影。如斯美景,贵也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