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38|回复: 0

政治短视恐致美国错过第三次工业革命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回帖

1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9474

终身成就勋章特殊贡献勋章优秀斑竹勋章曾任斑竹勋章热心助人勋章

龙一 发表于 2012-7-22 22: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记者 蒋旭峰 华盛顿报道

  在2012年7月12日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中,上演了经典的华府一幕。在这个探讨美国未来制造业发展趋势的论坛上,台上就座的两位共和党与民主党议员因为美国政府是否要给企业培训提供资金争执了起来。民主党众议员戴维·西西里恩(David Cicilline)强调为了促进美国新型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强政府对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拨款力度。共和党众议员唐·曼组洛(Don Manzullo)坚持共和党“砍钱”的一贯立场,既要让马跑,又不给马吃草,坚称“重要的是知识,不是资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政府资金支持,没有国家决策层面的统一规划,没有业界和知识精英界的合力谋划,美国恐将错失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列车,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频繁的选举制度和政客作为“局中人”的短视。正如《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指出的那样,实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转变,最艰难的在于观念的转变而非技术的发展。美国的政治和知识精英显然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尚未给予充分的关注。

  记者向西西里恩发问:在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和欧洲,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成为热议话题,而美国当前讨论经济议题时,大多数精力仍然放在讨论如何用减税避免今年底的‘财政悬崖’和美联储‘扭转操作’延期等着眼于半年之后的短视政策,很少有关于十年后产业政策规划的严肃讨论,美国难道不怕错失这一轮产业革命的良机?西西里恩坦言,长期思维固然重要,但是在美国当前政治和选举机制的束缚下,谋划十年之后的事显得不合时宜,讨论这个议题至少要等到大选之后。

  每两年就要进行的一次众议院选举、四年举行一次的总统选举、参议员六年就要面对的选举,会使得美国总统和500多名议员将注意力都放在半年或一年之后的超短期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任职时间内为自己连任创造得分点。近几十年来党派观念日益浓厚的华盛顿政治现状使得民主、共和两党在预算、税收等经济议题上分歧明显,而美国所有大型的国家工程的预算又必须要经过国会审批通过。

  显示美国两党斗争白热化但缺乏经济远见的一个明显例证就是关于美国公路拨款法案的博弈。业界早有人提出,在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没有开展过任何大规模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而只是在做些小修小补,按奥巴马总统的说法,美国的公路状况不及中国,美国的上网速度不及韩国。美国的跨州公路体系是在约翰逊总统任内启动,1966年,约翰逊总统签署立法建立美国交通部,开启了奠定美国半个世纪来赖以维系的公路网建设。根据2005年的交通拨款法案,当前美国公路的养护费用主要来自每加仑18.4美分的联邦汽油税和每加仑24.4美分的联邦柴油税,由于两党在交通、能源等政策上分歧明显,这一本应在2009年9月到期的法案连续9次用临时延长数月的方法在维系,给基建工程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更为重视保护传统石化企业利益的共和党要求在将该拨款法案延期两年时,民主党必须要在建设从加拿大到美国的输油管项目上妥协,经过数月的艰苦斗争,奥巴马才在今年7月6日签署了将交通拨款法案延续两年的新法案。美国各党派又都将这一“守江山”的法案作为自己的重大政治胜利大书特书。西西里恩是美国基础设施银行理念的提出者之一,尽管奥巴马多次将这一理念放入自己的国情咨文和就业创造法案,但因为共和党的反对,这一动议依然束之高阁。

  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指出,使得美国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全球巅峰的是充分供应且廉价的石油、汽车和民众消费,而这种模式面临困境。金融危机并非空穴来风,它发端于80年代晚期美国城市化建设的减速,当时美国的跨州公路建设达到顶峰,标志着汽车和石油时代达到顶峰;美国民众的过度消费快速透支了美国所积累的社会财富,居民储蓄率下降,公共债务攀升,全球扩张的总需求追逐日益减少的石油资源,使得油价在2008年7月达到每桶147美元的顶峰,而六天之后,银行体系就因为天量的债务出现流动性枯竭。

  美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依旧是消费驱动型,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七成,而延长减税或是美联储量化宽松、‘扭转操作’等财政和货币政策实质是要用放大的短期财富效应,来延续既有的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在美国国债收益率降至建国以来最低点的条件下,美国各界依旧没有对利用低融资成本、加大占领未来经济制高点的基础设施和科研投入。

  曼组洛等议员指出,在欧洲已经先行一步的情况下,美国尚没有对先进制造业的清晰定义,欧盟已经把纳米科技(nanotechnolog)、微电子和纳米电子(micro-and nanoelectronics)、光电学(photonics)、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等五个行业列为先进制造业。早在2007年5月,欧洲议会就通过了一项正式宣言,以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并提高能效,提出了到2020年将能效提高20%的具体指标,向世界其他地区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欧洲已经走上了新经济之路。

  欧洲议会在宣言中提及的未来清洁能源时代的产业发展重点与里夫金的阐述极其相似。里夫金认为,正如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的通信、能源基础设施一样,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离不开五大支柱,即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微型发电厂分散式生产,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存储间歇式能源,能源互联网,将传统的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

  其实,美国并非没有对于先进制造业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努力尝试,但是培育工业革命的系统化长期努力和美国当前短视的政治运作模式出现断层,在新能源等行业的产业优势有被德国等欧洲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赶超的态势。美国制造业联盟执行总裁斯科特·保罗(Scott Paul)告诉笔者,早在一代人之前,美国就掌握了太阳能和风电涡轮机技术,但是近年来美国对新能源的创新激励机制逐渐减少,导致新能源的研发和生产向海外流失,德国是太阳能行业的领军者,并非因为德国是个日照充足的国家,而是因为德国在太阳能领域研发的大量公共投资,但自从索林德拉事件以后,美国在新能源等未来朝阳行业的发展上是在苦苦挣扎。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之初曾将新能源作为重点发展行业,索林德拉是一家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是奥巴马政府首批给予贷款担保的能源企业之一,2009年9月获得5.35亿美元贷款。该公司曾被奥巴马称为创造绿色能源就业的“典范”。然而,该公司在2011年8月底因为经营不善宣布破产,1100名员工全部失业。在大选临近之际,共和党将奥巴马政府的失误放大,指责奥巴马政府是出于“政治动机”而仓促为该公司提供贷款担保,导致纳税人遭受损失。

  美国制造业的生存困境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显现。截止2011年底,美国制造业岗位不到1200万个,比起美国制造业达到顶峰的1979年的1960万个岗位,美国大约年均流失23万个以上。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过度依靠金融创新来助推经济的恶果在金融危机期间充分体现。近年来出现了数十万制造业岗位回流美国的现象,但是业界人士分析,很多就业岗位回流主要是成本驱动,而非新产业驱动。

  工业革命不仅会影响未来经济的发展模式,也会影响社会范式,而酝酿新一轮工业革命不仅是一项经济工程,也是宏大的社会工程,其中要付出很大的艰辛,也要允许跌倒和改正错误。其实,美国拥有很强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力,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在创新能力、大学和产业科技联合研究等指标上,美国都位居全球最前列,如果转型得当,美国依旧具有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霸主的巨大潜能。 

  但是,美国当前的政治机制并没有给产业发展的摸爬滚打提供有利条件,新能源规划、智能电网、后碳时代这些未来经济发展的亮点在当前的美国都是政治忌语。在索林德拉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在支持清洁能源行业发展方面就变得畏手畏脚,奥巴马政府鲜见公开谈及新能源产业发展并出台新的扶助政策。“美国目前的这种状况,可能会把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机遇拱手让给竞争对手。”布鲁金斯学会副总裁达雷尔·韦斯特(Darrell West)无奈感言。

  丹麦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助推新产业革命

  记者 杨敬忠 宣敏 哥本哈根报道

  美国未来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其新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说,世界正迎来可再生能源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协同发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世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领军者,丹麦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能源网络,全力打造一个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生产、储存、传输和共享的智能网络,为新产业革命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但人类使用能源的方式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前两次工业革命都是依赖化石能源而完成的,但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长期开采后走向枯竭。油价高企,导致经济成本增加,增长乏力。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两次石油危机使包括丹麦在内的西方国家经济遭受巨大打击,丹麦政府痛下决心开始大力发展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现在,丹麦已成为全球清洁能源技术的领跑者,风电设备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了三分之一。丹麦能源署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丹麦风力发电机总装机容量已达3800兆瓦,占全国发电总量的25%。

  风力发电受风速变化制约和影响,为此,丹麦在开发风电的同时努力解决风电接入电网的难题。据丹麦能源署(Danish Energy Agency)顾问梅特·维尼高(Mette Vingaard)介绍,过去丹麦的电力供应主要靠几个大型发电站集中生产,然后传送给用户。但现在情况已发生变化,全国有几百个区域热电联产厂、数千台风力发电机、大量太阳能以及生物燃料发电设备。经过成功改造的智能电网,可将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生产的电能进行全局科学调配输出,既高效又节能。根据丹麦的清洁能源战略,未来这一变革趋势还会继续加速。

  维尼高指出,“如果只是把一小部分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不是难题,但是把大量的风电接入电网就给电网系统带来巨大挑战。我们的智能电网既要保证无风时的充足和稳定电力供应,又要在风大的时候接纳和消化骤增的多余电力。没有信息技术的进步,要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新能源革命正是信息技术的最大需求者和受益者之一,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助推器。我们是这场革命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他强调,要解决上述难题,融合了可再生能源和信息技术的智能电网就是有效办法之一。丹麦能源协会(Danish Energy Association)智能电网负责人莫滕·巴斯德高·特洛勒(Morten Baadsgaard Trolle)日前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现在,我们可再生能源的总量虽然很多,但其供应多半是间歇性的。太阳不是每天24小时都在照耀,风也不一定是在我们需要用电的时候吹。但我们对能源的需求是不间断的,是持续增长的。因此,我们如果生活在一个依赖可再生能源的世界,就需要有一个高效的智能电网,平衡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和需求。这是一场真正的新产业革命。” 

  里夫金在其专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描述,未来社会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将实现在家庭、办公区域以及工厂中自助生产绿色可再生能源。正如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任意创建属于个人的信息资源并与他人分享一样,任何一个能源生产者都能够将其所生产的能源通过一个智能电网与他人分享。

  特洛勒对此表示,里夫金所描述的未来社区的智能电网应用并非遥不可及。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各种测试和试验,也许在下一个十年就可以看到应用的实例。据他介绍,2011年,丹麦在其位于波罗的海的博恩霍尔姆(Bornholm)岛进行了第一个完整的智能电网测试。目前,岛上已有2000个家庭加入这项试验,人们住在装有智能电表和智能电器的智能房屋里,智能电网与天气预报系统相连,可以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保持最舒适的居住环境。智能电网还可以根据整个电网的负荷和能源的价格自动调节冰箱、洗衣机、烘干机等电器的运行和用电量。比如,智能电网可以选择在电路负荷最低的时段,自动开启洗衣机洗衣,最合理地利用电能,等等。

  特洛勒说:“未来的房屋不只是用电者,也是能源生产者。比如,屋顶和墙面的太阳能面板、花园里的风力发电机等都可以生产可再生清洁能源;我们的房屋还将变成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存储器,可以通过智能电网输出能源。未来发电、输电、用电将实现一体化,由智能电网灵活控制。博恩霍尔姆岛上的这一测试将持续到2014年,将为丹麦、欧洲乃至世界未来能源系统提供一个完整的示范模型。这是一项真正革命性的事业。”

  智能电网所带来的这场能源革命将影响许多经济领域:可再生能源行业、信息技术产业、建筑业和房地产市场、能源储存运输行业等众多产业。特洛勒介绍:“这会出现很多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造几千万个新的就业机会。现在IBM(微博)公司与思科公司均表示,智能电网给世界所带来的影响会超过互联网。世界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预测报告显示,仅仅到2020年智能电网在全球的市场产值将达到800亿美元,丹麦智能电网的出口额将达到约24亿美元。”

  除了提出到2050年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彻底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等雄心勃勃的目标,丹麦政府已清醒认识到智能电网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缺少的平台。就像上世纪70年代果断决策大力发展风能一样,丹麦在发展未来智能电网上也已一马当先,引领世界。维尼高透露,丹麦政府将在2012年底发布完整的丹麦智能电网发展战略,为整个产业革命的参与者、消费者组织和研发机构提供一份详细具体的路线图和行动纲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5-11 20: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