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68|回复: 0

丹麦一年(六)|优质教育的核心(下)

[复制链接]

8543

主题

1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857

终身成就勋章

admin 发表于 2018-1-28 09: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5b5c00012441cfc5e285

关于优质教育的核心,上一篇我主要讲的是在丹麦受教育的经历,这一篇我会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和吴军书中提到的观点来继续谈谈优质教育。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我在丹麦交换学习的专业名称是国际文化与交流,大家会问,你到底学了哪些课程?Human Recourse Management(人力资源)、Human right(人权)、Marketing(营销)、 Media(媒体)、Communication(传播)、Political(政治)、Literature(文学)。我们作为交换生可以选修所有人文学院(The Faculty of Humanitites)的课程,也就是说我学习的课程包含了人力资源、国际政治、营销、媒体、传播学、英美文学等各个领域。

一开始我很苦恼,觉得自己在丹麦学了很多不系统的课程,对于就业来说,可以说毫无帮助,因为面试官一听国际文化交流,问我到底学什么的。说白了就是每门课程都懂了一点点,但是却不系统。

后来在吴军这本书中了解到,独立选课的自由是很多美国名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说哈佛开出600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如果自己学校没有开设的课程还能去对面的麻省理工选修,两所学校学分互相承认。我才意识到,丹麦那时候我有很大的选课自由权,可以学习各种各样的课程,这在中国的大学教育里是不可想象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本科阶段还是很模糊的阶段,对于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都不是特别明晰,所以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方向的专业,对很多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在中国大部分家长首先考虑的是学这门课有什么用,所以他们喜欢让孩子学一些立竿见影的专业(比如计算机专业毕业起薪可以达到30万就是父母喜闻乐见的)。我去丹麦交换的时候,我父母问的也是去丹麦对以后有什么用,幸好他们比较开明,即使我说不出明显所以然来也让我去了。

吴军在书里提到,那些倡导通才教育的大学的学生比那些倡导专才教育的大学的学生毕业5年内的收入低;但是等到毕业15年以后,那些倡导通才教育的毕业生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很多学生会因为兼容性很好,视野格局大,走上政治或者管理的岗位,或者通过通才教育最终发现自己的擅长和爱好,进而在一个领域深耕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也就是说,很多工程学院的学生一毕业的薪酬待遇都是很好的,因为有一技之长,被企业招进去立马能创造价值,企业愿意给高薪。但是一些通才教育的学生则不是,据说哈佛大学毕业的学生连个代码都写不好,还有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很多都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看的见的价值,所以企业不愿意给高薪也很正常。通才教育的学生,往往看问题更全面,更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有大局观,经过了各种课程的学习,他才能真正发掘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这时候虽然起跑晚,但是后期发力却能找到着眼点,真正实现指数级增长。

吴军这个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观点,让我彻底明白了我所学的“无用之学”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丹麦修了一堆如我前文所描述的乱七八糟的课程,我在本科阶段还读了很多“无用”的文学作品,后期我发现对我的择偶观,独立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不要为了逃避就业而升学

不要为了逃避就业而升学,我身边就有些案例一个专业一直读到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然后从事了和自己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的人。最近有个节目,清华博士毕业问高晓松自己应该要找什么样的工作,高晓松说这就是教育的失败品。在中国这样的人似乎很多,因为他们对于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的认知不清,对于自己的认知更是不清,还有很多学生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升学。所以我觉得理解清楚每个阶段不同的教育目标,对于我们要不要选择升学是很有帮助的。

吴军认为本科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的阶段,硕士教育专才教育,博士教育是创造新知识的阶段。本科教育阶段其实所学的知识对于一个人后期工作的作用微乎其微,吴军自己在清华毕业后,觉得自己在清华5年所学的知识对后期工作几乎没有帮助。本科阶段是帮助一个学生认识自己,去了解自己的关键时间点,通过学习各种各样的课程,通过和不同的老师同学交流,最终去探寻真实的自我。在国内这种教育模式比较难实现,所以丹麦一年的教育经历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硕士阶段的教育则应该是专才教育,也就是说通过几年的本科学习甚至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真正确立了自己的方向,这时候再去有针对性的学习硕士阶段的教育就是有价值的。而博士是要创造新知识的,也就是说博士已经不单纯的是学历了,而是要对自己研究的领域方向感兴趣,最终创造出新的知识来,这才是博士的价值所在。

吴军在书中也给出了几个建议,他认为本科教育要选择名校(因为这时候其实专业知识对一个人作用不大,本科阶段是和优秀的人在一起,通过互相学习,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学习习惯,这时候名校的学生会普遍优于普通学校的),硕士教育要选择城市,因为硕士是要为就业而考虑的,而城市对一个人的就业是有很大影响的(据说靠近谷歌的一所并不是特别知名的高校,很多人在谷歌工作,所以北京很多高校的实力不如其他不发达城市),博士教育要选择学科领域有成就的高校,因为博士在为创造新知识而努力了,所以他必须选择在自己领域最优秀的学校,这样他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出新的成果。

大学的特性和自己的匹配度

我弟弟参加中科大的自主招生的时候,学校有个面试题目是你认为大学排名有什么意义。他当时的回答是要看专业而不是学校排名之类的,我觉得他对这个问题有所感知,但是以他的阅历还是无法说出所以然来。

吴军则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核心的观念,排名是参考,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和自己的特性真正匹配的大学。

清华是典型的工科型学校,北大就是典型的文科型学校;美国的高校也是一样的。吴军在书中的观点是,要选择适合和自己比较匹配的高校。而这种匹配是多方面的,包括你自己在哪些领域相对比较擅长,还有前面说的要搞清楚自己适合接受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其实有些学生不需要接受通才教育,他就仅仅需要一技之能(工程、医学、法律等这种特别明显的),有些学生的特性里不需要做这个领导才能,不需要影响世界;但是有些学生则不然,是天生的领导者,这时候通才教育的学校显然则更适合他。哈佛毕业的学生写不好程序是很正常的事情,麻省理工毕业的学生写不好文章。还有就是你是一个爱玩的学生还是一个学霸型学生,有些学校课业很繁重,比如麻省理工;哈佛就是典型的对学生很宽容的,课业很轻松,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课外活动。

其实这一条只对能够选择世界级名校的学生有指导意义,因为在中国几乎没有通才教育的学校。

本科教育结束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对于高考刚结束的学生来说,以清华的实力最终上了浙大肯定很苦闷,可是真正工作以后就会发现本科教育只是一个起点。

吴军在书中有一个观点,教育是贯穿终身的。本科教育只是人生马拉松式教育的前一百米而已,很多在前一百米领先的人很多都会退出马拉松比赛。所以在最后的赛道里,你会看不到之前同赛道竞跑的人了。一个好的本科大学是教育的起点,如果你运气好,进入了一所不错的大学,那么你站在了一个相对高的起跑线;如果你运气不好,没有进入一所相对不错的大学,那么也不要紧,因为人生是场马拉松,很多名校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就是他们教育的终点。所以在后续的赛道上,你有各种各样赶超他们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根据两篇文章总结了我认为优质教育的三点核心:

1、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会你学习的方式,使你成为终身学习者;

3、教会你成为一个良善的社会人;
为人民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5-4 07: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