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4|回复: 0

上海国际艺术节 | “开天辟地”中,寻找和解开神话的当代密码

[复制链接]

8543

主题

1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865

终身成就勋章

admin 发表于 2017-10-21 11: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怎样的展览,才能铺陈开恣意汪洋的神话想象?怎样的空间,才能容纳下开天辟地的创世力量?
“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成果展还有6天才能和观众见面,但好奇心让各路媒体纷纷前去布置完毕的上海市文联展厅一探究竟。
一场跨界之展
步入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展厅的序厅,便见识了创世神话主题展的“不走寻常路”:此处的大背景墙通常应为展览主题介绍文字,这里却换成了一整面用各种字体篆刻的“开天辟地”,领衔的是著名篆刻家韩天衡的作品。
先声夺人,靠的是气势与气质。兴于秦,盛于汉,篆刻有着3700多年的历史,以篆刻开启中华创世神话的叙述,如聆听来自历史深处的悠远回响。而整面篆刻墙,以刀锋的挺锐隽秀,带出“开天辟地”的磅礴之势。
由序厅入,展览分三大篇章:“开天辟地”、“法天象地”和“改天换地”。每个篇章包含十则关联的神话故事:“开天辟地”篇中选入了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故事;“法天象地”篇以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钻木取火等故事为载体,讲述中华民族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源起;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故事,则充分展示了先祖们敢于“改天换地”的精神。
三个篇章,30个故事,源于不久前面世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绘本是2016年初启动的“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的首个成果。但展览并非照搬绘本,而是由文联组织专家在研读绘本创作的文学脚本后,截取最能完整展现故事情节的四个场景,然后由市美术家协会据此从相应绘本中挑出四幅画面展出。
由四幅连环画讲述的神话故事,成为单个展览组的主题,围绕这个故事,另有多种艺术形式的组合呈现:包括一件印章作品、一件刻字作品、一幅大字作品及一幅格律诗书法作品,内容均与该故事相关。
这种跨界融合的叙事,让观者不由自主地反复品读创世神话。“嗟我华夏,创世维艰。鸿蒙初辟,甘苦备兼……”看着看着,很多人轻轻诵起了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为展览撰写的《开天辟地赋》。
走出“小圈子”
迷雾浓锁的战场,威严的黄帝,勇猛的蚩尤,使出各种神奇手段的风伯、雨师……
这是《涿鹿大战》展览组四幅连环画中的一幕。隔着画面,人们似乎能听到5000年前这中华第一战的隆隆鼓声。
而四联画的最后一幕,则是宁静与平和,表现的是取胜后的黄帝对蚩尤部落所采取的民族融合措施。离奇的故事情节背后,是以中原为平台的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宏阔历史,融合成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之一。
进入现代社会,融合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它既是一种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也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方法论。便如眼前这场创世神话展,融合不仅表现在展览的形式上,更在策展方式上。
在市文联党组书记、“创世神话”工程文学组组长尤存看来,文化传播与文艺创作同等重要,而有效的融合才能实现传播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此次展览汇聚了上海文艺界美术、书法、篆刻、刻字的中坚力量,融合了展览、演艺、诗词等文艺形式,整合了民间文艺、戏剧、评论等协会资源,在坚持专业性、艺术性的同时,增强通俗性、普及性,让普通观众都能读懂神话故事。
用尤存的话来说,就是“走出文艺界小圈子,回归社会大生活。”导赏、体验、互动,这些特设环节都是回归之路。“导赏”邀请作者在展览现场为观者解读作品深层次内涵,与观者交流创作体会,让观者不仅能看到作品,更能听到作者心声。
“体验”分戏剧体验和民俗体验两种。戏剧体验邀请的是创作了海派木偶剧《创世》的上海木偶剧团。《创世》以木偶为载体,从儿童的视角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舞台上的《创世》,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造了很多谜之场景,而在展览现场,这些谜都将被一一解开。
民俗体验邀请民俗专家,通过故事、讲座和民俗作品展示的方式,呈现神话民俗内容:比如用“上海闲话”讲神话故事,用面塑、农民画等民间艺术形式,对神话人物、神话故事进行主题创作。
展览还没开幕,听说早有一些单位与市文联约定,展览一结束,就将部分展品送去他们那里展出。而各类衍生品,也为普通观众把展览“搬”回家提供了机会,比如制成可拆分插页的展出绘本,配以纸艺立框,便是家中绝妙的装饰品。
继续口口相传
洪水滔天,大地遭劫。有崇氏部落首领鲧为治水而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召来火神祝融去擒杀鲧。鲧被祝融捆绑在石柱上,他的精魂昏睡了三年,天帝又命人拿宝刀去剖杀鲧……
这是上海市文联主席、“创世神话”工程组委会副主任施大畏创作的《伯鲧献身》。
讲述和展示远古神话的当代意义是什么?
施大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真实故事。有一次,希腊美术代表团在中华艺术宫参观时,看到了施大畏的《伯鲧献身》,感到困惑。施大畏解释道:“这就是你们的普罗米修斯。”一句话让希腊艺术家迅速读懂作品。
对此,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同样有体会。创作连环画中《师法自然》一册的黄欢,曾于2015年底去法国办展,但她发现自己很难向国外观众解释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父亲建议她以中华神话为创作落脚点,果然,之后的交流就顺畅多了。她说:“以神话为载体,能够让别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作品。”

31970007fc3c6aee18e1

为什么神话可以担负起东西方对话的功能?施大畏认为,我们应该站在人类共同主题的高度上去理解。他说,“中华神话和西方神话一样演绎着人类的生存抗争、发展和真善美,因此,神话不仅能表达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更能让世人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共鸣。中华神话在世界语境里实现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是文化‘走出去’的极好载体。”
早在2003年,施大畏便关注和提出神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创世神话,是中华文明之源、之根。而在“创世神话”工程的推进过程中,相关人员更深切体会到了中华神话的独特魅力。
“中华创世神话是独特的”,“创世神话”工程组委会副主任、文学专家小组组长孙颙举例:很多神话里将创世简单归结为上帝或是万能的神,但盘古开天是天人合作下的创世;再如在西方神话里,碰到洪水,人们想到的是用方舟逃难,而在中国神话里,却是要把洪水治理好,父死子继,一代代不懈努力。正如一位哈佛大学教授所说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是靠着不断与自然、灾难、环境斗争才延续到现在的,这种斗争精神存在于中国人从小听到大并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中,这是一种文化基因。”
“我们要用包括展览在内的各种方式,让中华神话继续口口相传。”尤存说。为百姓讲历史故事,为世界讲中国故事,为孩子讲好听故事,这是展览期望达到的效果。同期展出的“孩子心目中的神话故事”优秀青少年书画作品选,便是孩子们用稚嫩的笔,描绘他们心目中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在绘画过程中,中华神话便随着笔端静静流入他们的心田,而终有一天,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解开更多隐藏在中华创世神话中的当代密码。
为人民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11-10 08: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