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3|回复: 0

在秋雨里想起余光中

[复制链接]

8543

主题

1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865

终身成就勋章

admin 发表于 2017-10-3 17: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台北,在雨中。
我出门看台北的雨,并不完全是受了一首歌的蛊惑——《冬季到台北来看雨》,雨是不期而至。我看雨更是为了看人,希望能在雨中能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打一把台湾特产的油纸伞,与我相向而行,成全一次我魂牵梦绕的邂逅。
正值中秋,这个清瘦的身影是一个秋风般清爽的诗人,一个目光如秋光般柔韧的老者。就是您了——余光中。
我是一个来自大陆的过气诗人。我们不曾谋面,却有不解之缘。我有写诗的过往,是因为您,因为对您的崇拜;我之背离诗歌乃至于对诗歌的逆反,却是因为社会对诗人的偏见和对诗歌的捉弄。
在我对诗歌极度失望准备离去的时候,流沙河先生在《星星》诗刊上撰文连载《台湾诗人12家》,其中就介绍了先生您,流沙河老师还在成都开讲座,我也去听了。两位姓余(流沙河本来姓名叫余勋坦)的大诗人,一人伸出一只手,把我“拉”回了诗歌的队伍。亢奋之余,我不知天高地厚地写了一首诗,向海峡那边的您遥致敬意——
诗签如六月之雪
飘洒着无定的乡愁
你诗稿如山
想填平那一道浅浅的海峡
海峡此时大刮楚风
屈子从远方行吟而至
命我们合写一首诗
共用一张蔡伦的纸
一套仓颉的文字
于是 我横书从左到右
你竖书从右到左
在那条久不相通的水路上
相交成桥
我继续在诗歌的边缘行走或徘徊。

3181000a5ea8b92047a0

我与诗歌的彻底疏离缘于几年前的一个中秋节,这个中秋与你有关。
中秋节是国人十分看重的合家团圆的日子,有媒体连篇累牍地发送中秋信息,替商家兜售即将过期的月饼,替旅行社招徕在家呆不住的“旅人”。一家地方电视台的策划更是出彩,他们想到了您,想到借用您的名人效应。其实,电视台的人并未读过先生多少作品,只是记得那首耳熟能详的小诗“故乡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他们把您请到直播室,先请您背诵一遍自己的“代表作”,然后讲讲与故乡有关的往事。我看见先生您的拘泥和木然。虽然这首诗曾经感动过许多人,但的确已经不大可能在这样一个突兀的场合再次感动先生了,您像小学生在背课文,更像在背一首与己无关的古诗。接着,年轻漂亮的女主持提醒电视观众,可以把自己的中秋感想,套用余先生的诗歌句式写出来,发送到电视台的短信平台,优秀者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励,包括月饼。
这一天放假,很多人无所事事,仿一仿先生的诗歌也是乐事。于是就产生了数不尽的“余体诗”。但不外乎是故乡是——一个什么东西,然后是我在那里,你在哪里——这个“哪里”就有“里头、外头,前头、后头,上头、下头,眉头、心头”等等。出于一种莫名其妙的心理,我也写了一条发去——“故乡是一个大大的月饼,馅在里头,面在外头;中秋是一个大大的元宝,诗歌在外头,银子在里头”。现场真的开奖了,开奖嘉宾就是先生您。电视台在众多“仿品”中选出几十条,请您择出优秀者,这就更为难老先生了,面对那么多的仿品,还得给它打分,就像书画大师给模仿自己的赝品估价……
在泛娱乐和娱乐至死风气的影响下,电视台为收视率搞一搞抢眼球的噱头,也在情理之中。我只是为诗歌、诗人感到悲哀与不平,虽然眼下诗歌已有繁荣之迹象,但也仅仅是表象,我真切地感受到的,是诗歌日趋功利化、实用化,看到真正的诗人的无助无奈。作为诗人,先生您还写了很多比《乡愁》更好的诗,但在浮躁的文化氛围下,人们已经习惯了粗浅的审美和快餐式的享乐,一首《乡愁》成了流行歌曲,淹没了你思想的深邃,覆盖了您诗歌的飘逸。您还是一个有名的学者,因为写了一首《乡愁》,学术成就很少被人提及,恰如启功先生,因为书法的精美,人们忽略了他还是一代国学大师……
此刻,我执着地站在台北的雨中,等待您的出现。
我要对您说,《乡愁》真的老了。于今,真正能够体味乡愁的台湾人也越来越少了,毕竟隔海分离太久,何况,数典忘祖的还大有人在。先生,您是否还能为乡愁的老去或逝去写一首新的“乡愁”?
我黯然神伤。良久,我抹去脸上的雨水,慢慢地向栖身的处所走去,把背影留给空荡荡的街道。我知道您不会出现,中秋节了……
台北,还在雨中……
(本文编辑朱蕊)
为人民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11-13 09: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