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81|回复: 0

马未都:古玩收藏这潭水 到底有多深?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回帖

1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1059

终身成就勋章特殊贡献勋章优秀斑竹勋章曾任斑竹勋章热心助人勋章

龙一 发表于 2015-12-20 23: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同时也是超级畅销书作家。
1981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小说《今夜月儿圆》。《马说陶瓷》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小说发表后,被调为《青年文学》的编辑。
1996年,马未都创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
建议WIFI下观看

马未都谈收藏趣事

  身在收藏圈,打眼是避免不了的常事。一夜暴富之事常有,一夜爆穷的案例更多,古董收藏玩的不仅是文化,更是心跳。捡漏发财,堪比博彩,多少黄粱梦碎;设局下套,造假做旧,当心十面埋伏。


  依靠特征细节判断真伪,是流行于收藏爱好者间的“鉴宝”捷径。但一味热衷于技巧的生搬硬套,常会顾此失彼。真正的行家在鉴定时,只需看一眼,或摸一摸,藏品的年代、质地、用料等便了然于心。初学者往往以眼求形,形似便以为真,打眼便是必然的结局。


  “十贪九打眼”,文物商贩之所以屡屡得逞,正是利用了人性中“贪”的弱点。贩子们大多先从民间低价收购高仿品,事先安置到各种预定位置:如村民家里或名门望族的后人家中,然后编一个云遮雾罩的“故事”说动买主上钩:如家人突遭劫难,低价变卖传家之宝救急等。如果一旁还有“托儿”们一同争抢“宝贝”,被“捡漏”贪念蒙蔽双眼的买家便很难识破其中骗局。


  尽管造假卖假盛行,有不少媒体也在呼吁规范文物市场,但收藏界本身打假的呼声并不高。很多收藏爱好者也不是不支持打假,但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文物鉴定没有一定的标准,民间鉴定机构权威度有限,精密仪器也不一定“科学”。





  再者由于“古玩不打假”一直是艺术品收藏市场不成文的老规矩。打眼买到假货,买家通常是“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不法分子便常利用这一老规矩作为诈骗保护伞,使得赝品泛滥成灾。更多的收藏者认为,古玩收藏毕竟是个人爱好,无关国计民生,造假买假,“周瑜打黄盖”,无碍大局,有人甚至就是要体验在买卖真假古玩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11-16 01: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