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4|回复: 0

丹麦设计大师延森:好动的老顽童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回帖

1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9474

终身成就勋章特殊贡献勋章优秀斑竹勋章曾任斑竹勋章热心助人勋章

龙一 发表于 2012-8-28 08: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 陈琳

  在莫西·雅各布·延森(Timothy Jacob Jensen)的御用摄影师米尔看来,镜头中的这位丹麦设计大师,常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顽皮。

  “延森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当一位不知情的记者问他,是否会像他祖父、父亲那样让儿子继承自己的设计公司时,我们都知道,一场喜剧又将上演。”只见延森从沙发上站起来,绕着采访室门边走,边用英语戏谑地大喊:“儿子,儿子,你在哪里?”直到他的年轻助理大喊一声:“爸爸,别闹了。”延森这才收起了“恶作剧”。遇到采访严重超时,延森会突然站跑到记者身边,佯装要把矿泉水瓶里的水浇在对方头顶,以一种大男孩才会用的方式提出抗议。

  “在延森的个性中一点也看不到北欧人该有的拘谨。”米尔说。

  然而,延森的设计,却呈现出一种与他本人个性大相径庭的宁静气场。由他设计的邦·奥陆芬(Bang & Olufsen)系列音响、沃图蓝牙耳机、东芝WL768平板电视、玛格丽特皇家拌碗,以及后来延森自创品牌的手表、电话、橱柜,这些线条简洁,用色简单、明快至极的作品,被公认为是北欧极简主义设计的典范。

  “我和父亲都是真诚的人。作品和我们的个性表现出不同特质,并不矛盾。这就好比,一些人穿戴极为简单,生活方式却丰富多彩。”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微博)》专访时,延森这样解释“表里不一”的涵义,“只有内心丰富的人,才能画出简洁的线条,设计出光洁的产品外观。”

  最近,延森被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他的上海工作室也在学院的德稻CCIC大厦落成。在这里,正值壮年的延森会手把手带出自己的中国“徒弟”,“这让我想起当年在父亲的工作室里,不停地跟着他制作手工模型的年代。”

  设计家族,传承三代

  正如延森所说的那样,16岁时,他以学徒身份进入父亲的设计工作室。

  这是一个与设计颇有渊源的家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延森的爷爷阿尔弗雷开设了“阿尔弗雷德·延森父子”家具店。他将儿子,也就是延森的父亲雅各布,送去做室内装潢的学徒,之后又让他去哥本哈根的一家应用艺术学校学习。在那里,延森的父亲邂逅了当时丹麦最著名的设计师,后来成为家具业巨子的卡雷·柯林特、雅各布·赫尔曼、汉斯·J·魏格纳,以及设计悉尼歌剧院的约恩·乌特松。“他们当时正在教授一门全新的学科——工业设计,于是,父亲就一头扎入了这个新行业中。”延森说。

  1958年,学有所成的雅各布离开了父亲的家具店,成立了雅各布·延森设计工作室。彼时,在设计界有两个主要流派。一是代表理想主义的包豪斯,另一派以美国工业设计之父雷蒙德·洛伊为代表,提倡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经过名师指点的雅各布,将两种流派的观点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具有同质性、容易辨认的独特设计语言,后来被人称为形式语言。

  “父亲创造的设计风格,是一种纯粹、精简、超现代化,穿梭于银黑亮色之间的形式,同时,他对产品的细节和触觉也十分重视。就是用这种方式,他把‘形式追随功能’、‘极度先进,却为人接受’的两种设计原则结合在一起。”首先从雅各布所创的形式语言中受益的,当数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与延森家族展开合作的丹麦音响品牌邦·奥陆芬。

  有国外权威设计媒体给出这样的结论:“邦·奥陆芬高贵、超然的存在,与延森家族的设计息息相关。当年,如果没有他们的完美设计,也许,邦·奥陆芬和丹麦其他二十多个音响品牌一样,在与亚洲、北美的品牌竞争中被早早地淘汰出局。”

  然而,在延森的记忆中,父亲从未表露过让他继承公司的意思,也没有把自己的审美强加于自己的意图。“他只是在看过我的铅笔画之后,让我去帮忙干点活。”于是,每天课余,延森就在工作室中根据父亲绘制的草图来制作样品模型。“当他看到我的手艺渐渐熟练,就让我尝试做一些原创设计。”潜移默化中,延森逐渐接受了父亲的设计语言,将其融入自己的血液。

  延森最喜欢的作品,是他参与设计的邦·奥陆芬BEOGRAM 4000电唱机。“平滑的顶部控制,有序但不呆板的金属线条,操作简单的唱片播放,那是一个人性化的有趣设计。虽然现在很少有人还在用电唱机,但并不妨碍它散发金属美感。”如果不是雅各布亲口承认,当时没有人能猜到,那是他儿子延森的手笔。

  这款电唱机在当年不仅斩获了IF设计大奖、哥本哈根工业设计奖、伦敦蓝绸带奖,还被列入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藏品名录中。事实上,延森家族是那里常客。直到今天,雅各布·延森设计工作室共有19件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不过,延森本来并没有成为设计室掌门人的打算。“1985年,我离开了父亲,独自外出闯荡,为其他品牌担任设计总监。之后,父亲也逐渐脱离了工作室,经常外出旅行。”此时,由于缺乏核心人物,工作室出现了几年混乱的局面。之后,一些股东们气冲冲地找雅各布说,如果他不找延森来继承衣钵,那么他们就要把工作室关门大吉。

  于是,延森就成了这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历史最悠久、所获奖项最多的设计咨询公司的掌门人。而雅各布也如愿过上了悠闲的退休生活。“父亲现在常年在国外讲学,我们还不常见面。”延森说。

  宁静的张力

  继承父亲工作室之后,延森把家安在了离工作室1.5公里的森林边上,“工作室和别墅之间有一条道,因为常年不见人,所以几乎是我专用的。”

  延森喜欢巴赫和平克·弗洛伊德,这位设计过众多音响的设计师,在平时工作时,对自然之外的声音都出奇的厌恶。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整日嘻嘻哈哈的他,会变成一个深沉而专注的人。

  “只有安静,才能使我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死亡。”几年前,有百年历史的汤姆尔普·科斯特(Tommerup Kister)殡葬司仪公司找到了延森,要他设计一款风格独特,但也为大众所接受的棺椁。由于这个特殊的设计案,延森开始思考生命中最沉重的东西。

  “我在找资料的时候,发现一些人曾经设计过香蕉形状的,或者草莓形状的棺椁。但除非使用这些棺椁的人有着张扬的个性、特殊的嗜好,否则整个入葬仪式就会失去应有的庄严感。”

  在寻找到合适方案之前,延森和他的团队曾经拟定过另外两套方案,一种以维京海盗为主题设计的棺椁,另一种是以王国葬礼为主题棺椁。但在观摩葬礼之后,延森把这些创意统统否决了。那些失去亲人、朋友的人,对故人有着不舍和思念,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而不是在葬礼的视觉上轰动、搞笑。“什么样的设计能够悄无声息地给他们精神抚慰?”最终,延森在一次参观珠宝博物馆时,从一颗钻石中获得了灵感。

  “钻石简单、庄严、高贵,是永恒、纯粹的象征。”回到工作室后,延森以极快的速度画出了创意草图。被命名为“钻石”的棺椁,以合成木材棱角分明的线条模拟钻石的光泽和雕塑感,体现出对死者的尊重和永恒的记忆。棺椁的钻石型切面,可以放上鲜花。这个将形式、功能、情感融为一体的棺椁,在2011年获得了设计红点奖。这可能是红点奖历史上最为另类的产品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5-12 04: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