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82|回复: 0

中国紫砂历代名家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回帖

1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9474

终身成就勋章特殊贡献勋章优秀斑竹勋章曾任斑竹勋章热心助人勋章

龙一 发表于 2012-8-20 20: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任淦庭(1889一1968):又名干庭,字缶硕,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15岁时。师从卢兰芳学习书画陶刻,满师后在吴德盛陶器店专事紫砂雕刻。1955年参加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1956年因其陶刻技艺高超,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工艺“技术辅导”,1957年赴北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 他的作品曾被送往欧洲国家展出,部分作品被南京博物院收藏。任淦庭陶刻刀法潇洒飘逸,作品画面书卷气浓郁而自成风格。他以师传徒的形式,培养了一大批紫砂陶刻的出众人才,对紫砂陶刻技艺的承、传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弟子及受他指导过的学生众多,其中徐秀棠、谭泉海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鲍仲梅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毛国强、沈汉生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作品有:云龙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吴云根(1892-1969年),字芝莱,宜兴蜀山人。14岁拜清末紫砂名家汪春荣(生义)为师,与壶艺大师朱可心、壶艺名家汪宝根为同门师兄弟。1915年,吴云根与李宝珍、杨阿时、江案卿远赴山西平定陶厂任技师,为宜兴紫砂推向全国做出过贡献。1929年吴云根任中央大学陶瓷科技师。20世纪30年代,任宜兴中学窑业科技师。建国后,任蜀山陶业合作社五六届技术辅导员,为1956年底江苏省政府任命的七大紫砂名艺人之一。其最杰出的弟子吕尧臣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震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何挺初、葛明仙、程辉等弟子皆为高级工艺师。

  吴云根一生待人谦和大度,德艺俱佳。壶艺大师朱可心是吴云根的师弟,民国初年,朱可心刚出师不久,而吴云根已是应聘技师了。吴云根对朱可心多方推荐、处处提携的感人故事,在紫砂界传为佳话。

  吴云根一生作风朴实稳重,技艺高超,其紫砂作品构思奇妙,享有"出神入化"的美誉。传器以竹子、提梁和瓜形壶为主,多以双色泥料来表现主题。作品多次被选送到国内外参展。

  吴云根的传器有20 世纪30年代制作的《双色扁柿壶》、40年代制作的《绿泥线云壶》、50年代制作的《双色竹段壶》、《觚菱提梁壶》、《竹节提梁壶》、 《线扁》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彩碟壶.

  朱可心(1904—1986):原名朱凯长,江苏宜兴蜀山人,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会员。朱可心14岁拜汪生义为师,开始紫砂壶艺生涯,出道后,壶艺即露锋芒。 1931年受聘于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窑工科任教员。1932年创作的《云龙鼎》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荣获“特级优奖”;1953年12月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间艺人观摹大会”,并在中央美院进行技术表演;1954年夏季朱可心参加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系统学习了美术理论,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工艺“技术辅导”。1959年带领弟子汪寅仙为南京博物院成功复制藏品国家一级文物“明代《圣思桃杯》”,同年参加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世界陶瓷展览会,其作品《松鼠葡萄壶》、《松、竹、梅三友壶》同获博览会一等奖。朱可心擅长塑器造型,尤以龙、云、松、竹、梅等题材创作的茶具为最,古中见新,别具一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流派。主要代表作品还有:《报春壶》、《咏梅壶》、《彩蝶壶》、《云肩如意壶》、《云龙壶》、《松鼠葡萄壶》等。 朱可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技艺骨干,为紫砂工艺的继承、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弟子甚众,桃李芬芳,堪称一代宗师。弟子汪寅仙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春芳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许成权、谢曼伦、范洪泉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双线竹鼓壶

  顾景舟 (1915一1996):原名景洲,江苏宜兴川埠上袁村人,生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紫砂界尊称为当代“壶艺泰斗”。

  18岁时随祖母邵氏学习制壶,练就了一手扎实的制壶基本功,出道时壶艺就崭露头角,25—28岁时受聘子上海“郎氏艺苑”及“标准公司”专事仿制历代紫砂名作,悉心领悟古人名匠的精华,并以制作严谨而闻名。1954年进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王艺厂前身),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工艺“技术辅导”。他致力于研究紫砂壶造型与美学,使许多前人作品在他手中至臻完美,他的壶艺尤擅素器光货,并以造型简洁明快、得体大方、线条刚柔相济、舒展顺畅且具书卷气息而独树一帜。他早年曾用艺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曼晞”、“瘦萍”、“壶叟”、“老萍”。

  其代表作品有:《提璧茶具》、《上新桥壶》、《云肩三足鼎》、《大彬僧帽壶》、《石瓢壶》、《仿古壶》、《鹧鸪提梁壶》、《井栏壶》、《仿古如意壶》等等。

  顾景舟培养了一大批紫砂技艺的精英人才,对紫砂艺术的继承、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弟子及指导过的学生众多:徐汉棠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周桂珍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顾绍培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吴震、沈遽华、潘持平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他的弟子原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高海庚于1985年英年早逝,他对紫砂事业和紫砂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珍竹提梁壶

  高海庚(1939—1985):江苏宜兴人,生前系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进厂后先师从老艺人吴云根学艺,后转顾景舟门下,并成为“泰斗”的得意弟子之一。 他曾设计创作了许多紫砂壶艺新品,《集玉壶》成为公认的经典杰作,他虽因病英年早逝,但他为紫砂艺术、紫砂事业的发展所作的努力和贡献是众口界碑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藕莲

  蒋蓉(女):别号林凤,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川埠潜洛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11岁随父蒋鸿泉学艺,1940年随伯父蒋彦亭到上海,在其指导下制作仿古紫砂器。1955年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同年创作作品《荷花壶》在全国工业会议上评为“特等奖”,并为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等国家制作礼品。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她为紫砂工艺“技术辅导”,这在当时历史情况下是工艺界的一种最高荣誉和待遇。

  她从事紫砂艺术已七十余年,创作的代表作品有:《荷花壶》、《牡丹壶》、《莲花茶具》、《芒果壶》、《南瓜壶》、《莲藕酒具》、《蛤蟆捕虫水盂》等,作品《荸荠壶》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徐汉棠--石瓢壶

  徐汉棠:193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1954年师从顾景舟学艺,1955年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1960年3月随同师父顾景舟一起进紫砂研究所专事设计和创新。1975年进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深造。1984年进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任总工艺师、紫砂研究所所长。

  1984年设计创作的《五头上六茶具》获全国陶艺评比二等奖,同年作品《什锦水平组壶》获江苏省四新产品评比一等奖;作品《石瓢》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十五件嵌银丝咖啡具》被故宫博物院收藏。他的代表作品还有:《裙花提梁壶》、《菱花提梁壶》、《龙宫宝灯壶》以及《微型花盆》等。传统与严谨是他壶艺的个人风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展望

  徐秀棠:1937年出生于江苏宜兴蜀山紫砂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民间艺家协会副主席、无锡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无锡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工艺美术会陶艺专委会主任。1954年拜紫砂陶刻著名老艺人任淦庭为师学习紫砂陶刻,1955年1月随师父进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工艺厂前身),1958年参加轻工部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国民间雕塑研究班”,结业后转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坭人张”张景祜工作室学习彩塑,1959年回紫砂工艺厂从事陶刻陶艺创作,主攻紫砂雕塑,1993年与日本陶艺家高桥弘先生合作组建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中获奖,并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及大不列颠博物馆、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及国內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收藏。1993年顾景舟为主编,徐秀棠、李昌鸿为副主编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宜兴紫砂珍赏》;1999年个人专著《中国紫砂》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0年《徐秀棠紫砂陶艺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0年主编《宜兴紫砂文化丛书》并编著《宜兴紫砂珍品》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追古提梁

  吕尧臣:1940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高塍镇,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紫砂老艺人吴云根学习紫砂技艺。1970年进紫砂研究所从事紫砂造型设计,期间创作的《竹庐茶具》、《玉带壶》、《竹圈酒具》在省以上创新评比中获奖。

  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他和同伴一起试探紫砂壶绞泥装饰技法,在他的努力攻研下,紫砂绞泥技艺渐臻成熟,形成了一条新的紫砂装饰艺术之路。他以优雅的壶体造型和优美的绞泥装饰艺术形成具有特色的个人风格。创作的《碧波茶具》、《八方凌云茶具》、《银葵茶具》(合作)被故宫博物院收藏;1992年被收录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1996年5月个人作品集《尧臣陶艺》在马来西亚出版发行。其代表作品还有:《玉带提梁壶》、《竹庐茶具》、《玉屏移山壶》、《华径壶》、《贵妃壶》、《逸者寿壶》、《大漠风情壶》、《听雨壶》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李昌鸿--百福百寿狮象玉鼎

  李昌鸿:1937年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副会长, 曾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厂长、总工艺师,现宜兴鸿成陶艺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昌鸿于1955年10月考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班,与夫人沈遽华均为顾景舟在紫砂工艺厂的第一代人室弟子。1958年起任紫砂工艺厂技术辅导、车间主任、技术科长等职。1984年,由他设计、沈遽华制作的《九头竹简茶具》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1986年《丙寅大吉》组壶(合作)获全国陶艺评比一等奖;2001年创作的《青玉四方》茶具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2年新作《母与子》方壶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华艺杯”银奖,同年《一衡茶具》(九件)获中国轻工联合会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1991年,合作起草的《紫砂陶标准》、《紫砂高温乳白釉制品》论文分获全国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撰写的论文《紫砂茶具实用功能研究》(合作)获全国硅酸盐理论学术研讨论文二等奖,1991年顾景舟任主编、李昌鸿、徐秀棠任副主编的《紫砂珍赏》一书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2002年12月个人专著《紫田耕陶》论文作品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品以优雅的传统文化气息而形成文人派儒雅的个性艺术风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天趣壶

  鲍志强 :字乐人,1946年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宜兴市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副会长,宜兴市美协副主席,现任中国紫砂博物馆总工艺师,宜兴方圓紫砂工艺有限公司、宜兴紫砂工艺厂总工艺师。1959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师从谈耀坤、诸葛勋、范泽林学习陶刻技艺,1962年又转师老艺人吴云根门下学习制壶技艺,1965年得著名陶刻家任淦庭教泽,从事陶刻创作,1975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院陶瓷艺术系,此后更倾力于紫砂艺术的创作设计。

  1982年至2002年间,作品《鼻烟瓶》(合作)、《富贵茶具》、《源泉茶具》(合作)、《紫玉飘香茶具》分別荣获全国陶艺评比一等奖;1992年和1995年作品《永乐茶具》、《福寿延年壶》入选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2000年起,作品《古风壶》、《茗香玉锦》、《紫玉飘香》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一、二、三届金奖;陶刻《桂林春早》、《墨梅》被故宫博物院收藏;《金声玉振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1978年由他主编的《白描花卉画册》正式出版;2002年12月《中国当代陶艺名家.鲍志强作品集》由中国画报社出版。

  他无论是壶艺作品的造型,还是陶刻均以文化气息飘逸、书卷文人气浓郁而独具个性风格。

  何道洪:1943年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常务委员。

  1958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王寅春、裴石民学艺,1976年进中央工艺美院深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多件作品被故宫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香港茶具文物馆、中央工艺美院收藏或选作国家礼品。2000年作品《壁钰壶》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2001年作品《神竹壶》获轻工联合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多篇论文发表在《江苏陶瓷》等杂志,2001年出版个人专著《珍壶藻鉴》。

  醇厚雄劲、工艺精湛是何道洪在传统基础上提炼、形成了他个人的何氏风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周桂珍--北瓜提梁

  周桂珍 (女):1943年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老艺人王寅春、顾景舟门下学艺,后即长期从事紫砂壶艺的创作设计。

  1978年由高海庚设计、周桂珍制作的《集玉壶》被选作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的礼品;1989年作品《环龙三足壶》、《云泉壶》分别获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颁发的陶瓷美术设计奖;同年作品《玉带提梁壶》获亚太地区陶瓷美术精品展一等奖;1995年作品《真知提梁》获江苏省陶艺创新评比特别奖;2001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周桂珍个人作品专集》。工艺精湛,儒雅大度是她的壶艺风格特征。

  顾绍培:1945年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常务委员,曾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艺师、紫砂研究所副所长、宜兴锦达陶艺有限公司总工艺师等职,现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副总工艺师。

  1958年进宜兴陶瓷中学学习,1960年进紫砂工艺厂,师承陈福渊老艺人学艺,后又得顾景舟大师教泽指导。从艺四十余年以来,创作的新品先后共十九次获省级以上展评大奖,其中《百寿瓶》(合作)获1984年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双百福寿瓶》获1990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金杯奖;作品《仰宇提梁壶》获2001年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又获2002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首届“华艺杯”金奖。1985年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

  作品新颖高雅,东方式的端庄和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是他个人紫砂艺术的风格特征。

  鲍仲梅:1944年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会员,现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紫砂艺术创作。

  1959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陶刻老艺人任淦庭学艺,1983年进中央工艺美院造型进修班学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进厂,研究所工作,这时期,鲍仲梅和同事共同探索紫砂金银丝镶嵌装饰新工艺,后在他长期努力专攻下,使其成熟,并成功地形成紫砂装饰工艺的又一新路子,同时也成为他个人壶艺的风格特征。

  作品《乾坤八宝》被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银葵茶具》(合作)被故宫博物院收藏,代表作品还有《山水芙蓉》、《神鸟山九洲》等。

  徐安碧:1953年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十大“能王巧匠”,“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宜兴精陶集团陶艺工作室专业从事精陶艺术创作,也常涉足紫砂艺术领域。 1976年毕业于江苏省宜兴轻工业学校,在陶瓷艺术领域里耕耘了近三十年,创作新品涉及精陶陈设花瓶、艺术挂盘和陶艺、紫砂茶具等多个门类,把书法、绘画与陶瓷陈设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追求完美。1996年设计的紫砂陶板画《迎回归》被国务院港澳办定为庆香港回归六大礼品之一,亦为当今政要名人设计制作高级礼品,作品《宜泉茶具》被北京故宮博物馆收藏。

  邱玉林:1953年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无锡市劳动模范,200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任宜兴彩陶工艺厂彩陶艺术研究所所长。

  1977年毕业于宜兴轻工业学校陶瓷装饰系。二十多年来,专研宜兴现代彩陶,并在本专业之外,有时也涉足紫砂艺术,属“票友派”一族。1990年作品《曙光》获第四届全国陶瓷艺术展评二等奖;2000年作品《古韵釉陶》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2001年作品《沉默系列》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金沙僧:开基元祖金沙僧;正德年间人,因为他在宜兴东南四十里金沙寺修行,所以尊称金沙僧。 他为人闲静有致,曾与陶工相处而习得一手陶艺,当时可能茶叶正改为壶泡,遂筑为胎规而圆之,再刳使中空,并出口、柄、盖的,然后拿去陶穴烧成,为人使用。据传金沙僧喜用紫砂泥壶,自然会有相当多的指纹留于壶上,此为鉴赏金沙僧壶的重要根据。但由于其作品并不署款,自无从认定有何传器流之于世。至于也有人附会四大名壶的「无名壶」即为金沙僧所筑,是否真实,则尚待察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龚供春: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随侍主人到金沙寺读书,因仿得老僧手艺,也习得一套本领,仍采筑方法,指纹也隐现其上,作品款式不一,栗色闇闇,如古金铁,据传用来盛茶,不失原味,故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无不索寻供春壶见图,传世作品有失盖的树瘿壶等。

  时朋(时鹏)

  继龚供春后即万历年间的董翰、赵梁、元畅合称四大名家,仍沿供春作壶之法。 董翰之作着重纤巧新奇,其它三家则崇尚古雅拙朴。有水仙花六瓣方壶传世。

  李茂林

  名养心 善制小圆式及菊花八瓣壶,作品朴雅细致,壶艺属上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明时大彬僧帽壶

  时大彬(号少山)

  时朋之子,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茗壶制作技艺传至时大彬已较为成熟,大彬对茗壶造型、配泥、技法、镌铭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所制之壶初仿供春,落款为“大彬仿供春式”,敦朴妍雅,喜制大(高)壶,明清以来被推为壶艺正宗,后闻陈眉公品茶试茶之论,才改制小型壶,作品仍可发人逸远之思,有提梁、僧帽、龙带、莲瓣、印包、玉兰花瓣及开光、鼎足等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明李仲芳扁圆壶

  李仲芳

  李茂林之子,时大彬高足,凡仲芳之作被大彬赏识时,也会署题彬款,所以当时的人就称「李大瓶、时大名」。有觚棱壶传世。

  徐友泉

  徐友泉原非陶艺中人,但因他的父亲好大彬壶,遂特延致家塾。吴梅县茗壶赋谓友泉「综古今、极变化、技进乎道,集斯艺之大成」,对他推许备至。徐友泉所制壶式仿古尊诸器,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等传世壶有三瓣三足式、三羊环耳梅花形、虎金亨式及异兽印包盒。

  欧正春:万历时人,师从时大彬,所制壶大多是花卉果物,做工精研。

  邵文金:万历时人,师从时大彬,仿汉方壶独绝,有双环耳瓶传世。

  陈信卿:万历时人,仿时大彬及李仲芳,作品有开光方壶等。

  陈子畦:崇祯年间人,以仿徐友泉最佳,有贴玉篮树段壶、南瓜壶,并有水洗、水滴、残荷湖蟹、瑞兽等传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清陈鸣远梅干壶

  陈鸣远:(号鹤峰、鹤屯、壶隐、石霞山人等)活跃于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初的陈鸣远,是继时大彬后最伟大的宜兴陶人,乃陈子畦之子。

  子畦以擅作虫蛀残叶见称,其所做的南瓜壶兼具筋纹与自然的特色。鸣远更将自然型茶壶提升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称此期为自然型的主流。鸣远的手法在徐友泉与沈子澈之间,而所制款识、书法雅健,胜过徐沈。作品兼具筋纹型、自然型、几何型,壶杯瓶盒,清供果子,笔搁无所不制。传世作品甚多。作品有《天鸡壶》、《莲蓬壶》、《梅桩壶》、《四足方壶》、《瓦菱壶》、等,传世作品《南瓜壶》现藏于南京博物馆。附图:陈鸣远印章

  陈子畦: 崇祯年间人,以仿徐友泉最佳,有贴玉篮树段壶、南瓜壶,并有水洗、水滴、残荷湖蟹、瑞兽等传世。

  陈用卿: 天启崇祯间人,俗名陈三呆子。制工细致丰美。有弦纹金钱如意壶。陈仲美 明季时MAO 源人,好配壶土,造诸远、塑大士像,无所不精;有束竹柴圆壶传世。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1768-1822,原籍浙江钱塘。擅长砂壶设计,书画,是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嘉庆六年(1801年)任何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皆以资胜。为溧阳知县时,公余时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设计壶样十八式,请制陶名工杨彭年、杨凤年兄妹,邵二泉等制造,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铭刻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方山、瓜形、覆斗等式。陈曼生,酷嗜摩崖碑拓,所刻铭文篆、隶、行皆有,篆刻追踪秦汉。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且有“彭年”二字小章,现有《瓦当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陈仲美:明末人,好配壶土,造诸远、塑大士像,无所不精;有束竹柴圆壶传世。

  陈汉文: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承云从:天启崇祯间人,有桂花四瓣壶。

  徐次京:天启崇祯间人,传世品中独不见壶,但有三足龟水滴及葫芦瓜。

  惠孟臣:天启崇祯间,荆溪人,所制大壶浑朴,小壶精妙、后世仿制者甚多。落款以竹刀划款,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最精。有高身、梨形、鼓腹等小壶传世。

  惠逸公:在本期年代末,也有名列「四大名壶」的「逸公壶」出现。 惠逸公活跃于18世纪,制壶成就及工巧一类与孟臣不相伯仲,两人均属小壶传统,故世称「二惠」,然孟臣制品浑朴精巧俱备,逸公则长于工巧,而浑朴稍逊。

  大体而言,此期除了陈鸣远的自然型茶壶最具特色外,其它各型仍甚为流行,尤其是几何型。此乃因为当时对茶壶外观颇为注重表面纹饰,有用贴花、印花或雕玲珑的手法,或上釉彩,甚至漆也上了,而这些纹饰都需要平滑的表面来加工,自然就以方型或圆型的简单几何型最受欢迎了。但一般看来,此期的几何作品较无法与第三期的陈曼生相抗衡了。

  袁郁龙:清康熙雍正年间制陶名艺人,有《素身扁壶》传世。

  金士恒: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许龙文:清雍正时制陶名艺人。

  陈汉文: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范章恩:字迪恩,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王友兰:清顺治-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郑宁候:清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华凤翔: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善仿古,所制壶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兼长紫砂炉均,所制仿汉方壶精美绝佳,多上均釉,巧妙而不纤,工而能朴,款识以方章[荆溪华凤翔制]落之 。

  潘大和:清乾隆-嘉庆年间制陶名艺人。

  范庄农家:有《果铭竹节壶》及《仿曼生紫泥大壶》传世。

  味清老人:崇祯年间人,有松干笔筒。

  壶痴:疑为明末清初人,有《加彩印包壶》传世。

  元茂:有磨光《束腰孟臣小壶》、《捷普玉兰》、《素身大壶》传世。

  许伯俊:有《直身提梁大方壶》传世。

  继长:有《汉方壶》传世。

  徐飞龙:有《汉方壶》传世。

  汉珍:有《粉彩山水竹节壶》传世。

  王南林:有《素身圆清壶》传世。

  阳友兰:有《铭刻钟形环带壶》传世。

  杨履乾:有《坭绘山水圆壶》传世。

  萼圃:有《折腰孟臣壶》传世。

  杨彭年:(字式泉,号大鹏)。清嘉庆年间制砂壶名艺人。以时大彬的手捏遗法,制紫砂壶,而不采用乾隆时的分段模子衔合法。嘉庆年间陈曼生作宰宜兴,创制新样,杨彭年为之制壶。彭年与多人合作,故所制之大壶多为双款,传世品很多。现有《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杨凤年: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杨彭年之妹。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媲美,是历来公认最有名望的制砂壶女艺人,传世作品较多,所制《风卷葵壶》造型典雅,制作工巧,用名贵的天青泥制成,紫檀色中微泛蓝,精美内含,温润如玉。《竹段壶》呈紫色,沉着稳重,壶体为毛竹段形,嘴、盖、把,均以竹枝、竹叶装饰,比例匀称,疏密合度,工艺精巧,为壶中佳品,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卢占延 号木道老人,为民国初陶人,出生于福建永安。解放后被国家评为特级手拉壶大师,在朱泥器中享有极高声望!据云裘桂林、张德海等曾在他门下学艺!

  瞿应绍 字子治,号日壶、瞿甫、老治、陛春、自号茶公,嘉庆至道光年间人,尤好篆刻。

  葛子厚 清嘉庆时制陶名艺人。有《梨形孟臣壶》传世。

  杨宝年 葆年,字公寿。清嘉庆-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大赦 亦名赦大。清道光时制陶名艺人。

  吴玉亭 字竹溪。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景南 号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申锡 字子胎,清道光-咸丰年间制陶名艺人。善用白泥,清代宜兴壶艺的后起之秀,壶底用款“茶熟香温者帝元”。曾和杨彭年,瞿子治合作创制作品。

  蒋德林 字万泉。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据光绪《宜兴县志》记载:德休“百艺极精,凡茗壶、花盆、杯盘及一切书案陈设器具,色色工致,为一时之冠”。

  何心舟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王东石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师蠡阁 清同治-光绪年间人,有《刻花折腰扁壶》传世。

  范鼎甫 清咸丰-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邓奎 字符生,清道光前后人,瞿子冶的朋友,与紫砂艺人合作,自己设计监制紫砂壶,自撰铭文,或刻花、竹,壶底用印“符生邓奎监造”。

  梅调鼎 字友竹,字赧翁。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人。工书法,在紫砂壶上刻书画,自成一派。

  潘虔荣 字壶轩,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梭根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维新 清道光、同治制壶艺人。

  史维高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制壶艺人。

  杨季初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壶艺家。

  朱坚 字石某(石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人。擅长金石书画,是略晚于陈鸿寿与杨彭年合作的文人。他的装饰书画格调高雅,金石韵味浓厚,刀法遒劲。

  赵松亭 曾用名支泉,艺名东溪。宜兴蜀山川埠上袁村人,清末民初制壶艺人,实业家。

  瞿子冶 清·道光、同治年间人

  范勤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范勤芬折腰壶”一具,紫赭泥。壶身上部,呈内弧线,形成高颈、小口;下部呈外弧线,形成碗状圜底。半球形小盖,菌钮,一弯流,耳形把。底镌“范勤芬造”草篆款。通高11.5、口径3.5公分。

  张春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精於制作花色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张春芬藕形壶”一具,以一大藕作壶身,小藕作流,荷梗作把,荷叶作盖,荷花作饰,构思奇巧,塑造工致。底钤“张春芬制”篆书印。通高10.5公分。

  吴大澂 在晚清的紫砂壶史中,吴大澂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史料中常提起,较为可信。但像《阳羡砂壶考》云︰「碧山壶馆藏愙斋紫砂大壶一柄……,考甲午年清卿任台湾巡抚……。」今人仍引用︰「此壶制於甲午(1894)年,正当吴大澂任台湾巡抚,师败於日本之年,或如张虹谓,「纪之以寄概」。(见《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49,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1992,香港)可信程度就不那麽大了。 关於吴大澂事蹟,国内有多种书籍刊载,其中包括《清史稿》,但均不完整。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着有《吴愙斋先生年谱》一书,惜至今未能读到。至於吴大澂有没有做过台湾巡抚,我所见到的一些资料,均未提到。至於吴大澂何时参与紫砂壶事,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可从现存的紫砂壶传器中带有确切纪年款的茗壶中寻找答案。 吴大澂(1835-1902),江苏吴县人。初名大淳(以避清同治帝穆宗载淳讳改今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白云病叟、颂轩、郑龛、二田居士,晚号愙斋,室名二十八将军印斋、二旧居、十二金符斋、十六金符斋、十圭山房、十将军印斋、十铜鼓斋、八虎符斋、三百古愙斋、千愙斋、五十八璧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止敬(堂)、双领居、双罂轩、玉佛龛、玉琯山房、龙节虎符馆(又称龙节虎符之馆,刻有印章)、白云山馆、汉石经室、百二长生馆、百宋陶斋、师籀堂、两壶盦、两秦鼎室、宝六瑞斋、宝秦权斋、梅竹双清馆、瑞芝堂、辟雍明堂镜室、瑶琴仙馆、镜室、簠斋、攀古楼。同治初客泸,入萍花社书画会。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後又参加古籀文,益精工。为着名金石考古家、文字学家。(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俞剑华编,页27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编着,页349,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张归璧等编着,页1195,中华书局,1996。)

  汪淮 字小海,一字禺義,清乾隆至嘉慶年間人,能書善詩,所製茗壺精雅渾厚,書法端正,傳器稀少。

  楊继光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所制壶以宫廷风格为装饰手法,善制宫廷御器,泥料配合恰当,以用色称许,工艺精巧,传器稀少 。

  江案卿 清咸丰至民国初年间人,制工朴素,工艺精简,为一紫砂名匠,所传壶器不多,一[牛辄表现出淳朴农家的喜悦,工艺成熟,以一[案卿]方章为款识 。

  黃彭年 1823-1889)一作(1823-1890)字子寿,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江苏布政使,一说为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饬风纪,扶植士类为己任。,尝掌教保定莲池书院,成就大众。父辅辰,亦道光进士,官至凤邠道。子国瑾,官翰林院编修。世传家学,代有藏书。彭年好绘事,工花卉。嗜茗饮,尝定制宜兴砂壶。蔡寒琼尝见“白坭小方壶”一持,底钤“彭年”二字篆书方印,盖内钤“子寿”二字隶书小长方印。彭年纂修《畿辅通志》,有《陶楼集》。卒年六十七,一作六十八。

  周永福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善学大亨手法,但无可拟似,所制壶多方圆类,传器一[白泥扁壶],此壶工细工整,盖内一[永福]印章,亦善制鹅蛋形壶。

  蒋祯祥:清同治至民国初年间人,为当时紫砂陶艺家,善制花果类壶,以菊瓣壶型居优,於壶底瓣周围提字为落款,其中以红泥壶较多,工艺技巧细腻,巧妙的塑造出壶的美,然其传器少,如《菊瓣壶》,底题诗并落祯祥。

  谦六:书册查无此人,但其制潘壶颇佳。曾见一器,其款识为阴文楷书「谦六」无边印,制器胎身光洁土釉甚佳,胎身掺粗黄熟料。器身稍稍重一些,但顺手。

  王東石: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制壶善仿古,刻工精细,制壶监刻铭,技艺之巧,匠心独具,当时文人雅士善与其配合制壶,所传壶器多且精,如一[东坡提梁壶],型式艺全,设计的恰到好处,壶身由山民刻铭!

  陈介溪: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传善仿古,尤以盖工称绝,史未见其传器 。

  潘仕成: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会,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於将印款落於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 字「潘」字印。由於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见楷书无印边者,或以铁刃阴刻者,亦有将陶人名印钤於盖内者。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於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後,多作为陪葬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陳光明:清道光至民国初年间人,字润贤,自幼侨居宜兴蜀山,善制紫砂玩器,所制品以花果类小品杂项居多,如豆,核桃及柿子等等,制作细巧玲珑,几可乱真,色形优异,美妙绝伦,而所制壶器至今流传甚少,以一[三办菱形壶]为例,该壶泥粗紫砂,工整化一,壶底一陈光明章,[光明]小印。

  陆思亭:清初陶人,生卒不详。在朱泥器中,孟臣、逸公、君德、思亭家原皆为清季制壶好手,也正因其名声大,先後为後世陶人藉名,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其中君德、思亭更成为特定形制的名称。

  邵基祖: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其制壶精雅,体坚质净称着,亦以粉彩技术称长。

  邵圣和:系清乾隆时期的制壶好手,尝见一持朱泥小壶,盖内同刻「圣和」阴文楷字,底钤「大清乾隆年制」。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榴山款朱泥壶,底款:榴山,盖款:圣和。此壶式度甚佳,惜出土时壶盖已碎为两瓣。全器纯以打身筒成形,壶身微皱绵密,正所谓「无皱不朱」。底款镌有「榴山」,盖款「圣和」,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刀处尤其精采,刀刀精严,却又笔意延绵,诚为朱泥款识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若依朱泥壶落款惯例研判:壶底的榴山者,应该是订烧的文人或显贵。

  邵陸大: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宜兴紫砂工艺厂藏有“汉君壶”一具,邵陆大制壶,于右任书。淡紫泥,制作周正,工整质朴,壶身镌︰「汉文先生,右任」六字行楷。通高8.1、口径6.6公分。《宜兴紫砂》一书有着录。

  邵亨裕:疑与万历年间名壶手邵盖同为一家人,另有邵元发者,亦可能为同一族。

  邵盘珍:有《鼓腹孟臣小壶》传世。

  方曾三:清顺治至雍正年间人,所制壶古朴浑成,敦雅绝妙,坚致不俗,以光货居多,所传壶器罕少,如一[矮四方壶],该壶四方端正,坚瘦工整,底为方氏篆字落款,书法有晋唐风格,此人之壶极为罕见,土胎之风化及颗粒变化相当严重,罕见。

  张怀仁: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家贫以制壶为业!

  裘桂林:朱泥壶的制壶大师,代表作品有《俘虏》《真身》,所制之壶,无不精美,曾在卢占延(见上)门下学艺!

  张德海:福建制壶名家,代表作品有《六柏》,与裘桂林是同们师兄弟!

  柏原:未见史载,尝见一出土小壶款识为「荆溪邵柏原制」因知其姓邵,观其传器风格,应系清初制器好手。所见传器形制多变,风格敦古朴厚,所刻款文亦多雅致。署款格式有先钤椭圆小章「荆溪」於右上首,左下方钤「柏原」篆字阳文方章(如此器);亦有於壶底正中钤上「荆溪邵柏原制」六字阳文篆印者;亦有钤「柏原」篆字长印於诗文右上首者;亦有纯以钢刀阴刻「柏原」两字楷书者。传器紫砂、朱泥、段砂皆有所制,尤以朱泥为夥。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修五款朱泥壶,底款︰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修五。柏原制器,常见不拘泥於传统古式的形制,常有令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此器底镌「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为「修五」,款书闲雅,刀工简洁流畅,散发着浓冽的文人气息。

  汪生义:汪生义是老辈制壶高手。据云,吴云根、朱可心曾在他门下学艺。

  师蠡阁:同治、光绪间人,有刻花折腰扁壶。

  汉珍有:粉彩山水竹节壶之作。

  王南林:乾隆时人,有素身圆清壶之作。

  阳友兰:与王南林同时,有刻铭钟形环带壶。

龙域物流微信 loonglogistics
龙域物流客服 53585678|50805588
龙域物流邮箱 info@loonglogistics.dk
龙域物流网页 www.loonglogistics.d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龙域丹麦华人网

GMT+1, 2025-5-12 04: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