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领导人密集访华 欧洲开始“向中国看”

[复制链接]
海外网 发表于 2018-1-31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517354106765968.jpg

2018年1月31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梅就任首相第一次正式访华,也是英国首相四年来首次正式访问中国。2018年刚过一个月,这已经是第二个欧洲大国领导人访华。此前,法国总统马克龙刚刚结束对中国的正式访问。新年伊始,欧洲大国频繁访华,不仅是近年来中欧交流日益紧密的延续,也是欧洲“向中国看”长期趋势的体现。

毫无疑问,欧洲已意识到在世界格局演变的“下一章”,中国将扮演最为重要的角色。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的同时,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可持续的、强劲的、包容性的增长。在一些世界问题上,中国给出“中国方案”,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一带一路”倡议受到了欧洲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回应,将成为沟通中欧的繁荣互惠之桥。习近平主席2017年1月在达沃斯的演讲发出了引领全球化方向的时代强音,受到了欧洲各界广泛赞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展示了大国担当,受到欧洲各界好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与西方零和思维迥然不同的中国智慧引发了欧洲热议。

欧洲认识到十九大胜利召开是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节点,全党全国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经济、外交、科技等方方面面戮力前行,注定将深刻改变中国面貌,产生世界影响。欧洲各国高度关注中国新时代的新气象和新机遇,均希望从中国的稳定、繁荣中为自身发展谋求机遇。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了访华之旅。她此次访华距2015年习近平主席历史性的访问英国开创中英关系“黄金时代”过去了两个多年头。两年多来,中英关系牢牢把握住了“黄金时代”的大方向,在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国际协调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

自梅首相2016年6月担任英国首相以来,习近平主席与梅首相在二十国集团和汉堡峰会上两次会晤,习主席、李克强总理与梅首相多次互致信函并通电话,确认了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定位。中英两国高级官员互访频繁,哈蒙德财政大臣作为首相特使出席“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英经济财金、人文、战略以及安全等高层对话机制运行顺畅,反恐、维和等磋商机制起步良好,战略沟通和政治互信不断深化。

中英合作的基础日益稳固。英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英国在欧盟外第二大贸易伙伴, 2017年中英货物贸易额为790亿美元,同比增长6.2%。两国互为重要投资来源地,中国对英投资总额超过180亿美元。欣克利角核电站作为“黄金时代”旗舰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开工。中英人文交流日益密切,英国的教育产业、旅游资源在中国广受认可,英国文化创意产品在中国有广阔市场,中文课程逐步走进英国课堂。

然而,英国本身却处在一个相对不确定的时代。2016年6月的“脱欧”公投为英国政治造了巨大挑战,“脱欧”前景将对英国的经济、外交产生重大影响。目前,“脱欧”进程仍在困难和挑战中推进,梅首相奋力应对党内党外、政界商界重重疑虑、反对和阻扰,旨在实现公投决议,并努力将“脱欧”塑造成英国转型为灵活独立、面向全球的贸易大国,让“全球英国”的愿景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看,英国有充足的动力维护中英“黄金时代”的“黄金”品质,继续挖掘中英经贸合作、全球经济治理秩序改革等方面的共同利益,抓住“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对英国金融、法律、咨询等服务业以及基建等传统行业展现的巨大机会,为驶入“脱欧”这一未知水域的英国系上中国这一稳定和机遇之锚。

英国积极发展对华合作在欧洲国家间存在普遍性。尽管英国即将离开欧盟,而法国正力图恢复在欧盟的领导力,梅首相和马克龙总统的访华之行不约而同地带上了豪华商务代表团。然而,中国在继续推动与欧洲的互利合作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欧洲对华的消极一面。最近一段时间,欧盟在投资审查、中欧贸易上做出了与中欧互利共赢相悖的举动,展示了欧洲一定程度的焦虑和不自信,对中欧合作的大局制造一些杂音。然而,发展带来的问题应当在继续发展中解决,中欧合作出现的阶段性摩擦应当在扩大合作中解决,希望梅首相此次访华能在推动欧方致力中欧互利共赢合作上发挥积极作用。

(张蓓,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助理研究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回复 呼我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