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华人军团:14万“工蚁”如何让中国成了一战战胜国?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17-12-7 09: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af0000017876a0e2ca9

01

1917年,山东人韩均发决定要去法国做工的时候,他甚至连法国在哪里都不知道。家里人不同意他去冒险,就到火车上找他回来。韩均发躲在火车厕所门的后边,因而没被家人发现。

在青岛下火车时,韩均发还是被追来的哥哥发现了。哥哥见他去意已决,无奈之下,一手拽住他的大辫子,从口袋里摸出一把剪子,将辫子剪下,之后便由他出国去了。哥哥拿着韩均发的辫子,好给家人一个交代。

与此同时,在威海卫的码头上,另一名山东农民董方成已经准备登上去往法国的轮船。码头上熙熙攘攘,都是和他一样的青壮年。还有一些送行的人,放起了鞭炮。

董方成紧紧抓着背后的行李,随着人流前行。他有些兴奋,有些担忧,对未来既期待,又茫然。唯一的念头是,等赚够了法郎,就衣锦还乡。

韩均发和董方成都不知道,他们的这个决定,正在书写一段大历史。
4aea0003d0f4930762cf

▲1917年,一批华工等待登船启程离开威海。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俄对阵德奥。随着战争酷烈程度的加剧与时间的迁延,交战双方兵员锐减、后勤补给困难、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

尤其是,经过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上百万人的大规模阵亡减员,协约国一方深感难以为继。为了挽回颓势,英法等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希望借助招募华工来满足战事需求,支持战争打下去。

最终,总计约有14万名华工出现在一战西线战场上,其中法国约4万—5万名,英国约10万名。这还没计入被沙俄雇佣的大批服务于东线战场的华工。

02

14万一战华工的出场,表面上是民间雇佣行为,实际上当时的北洋政府埋了很深的“套路”。

一战伊始,北洋政府中一批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现存的国际秩序要完蛋了,中国应该抓住新秩序尚未形成的契机,重新摆好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不要再受前清遗留下来的不平等条约的鸟气。

最好的方式,就是参战。战后才有资格以战胜国身份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建设。

民初政坛大腕、人称“五路财神”的梁士诒,是极力主张中国参战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向袁世凯建议,赶在日本向在青岛的德国人动手之前,派兵强迫德国归还青岛。青岛要是被我们拿下来了,日本还有什么理由出兵呢?

袁世凯也曾向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表示,中国愿意提供五万兵力,与英军一起收复青岛。

英国人拒绝了,转身就跟日本的五万兵力联手,赶走了青岛的德国势力。日本实际上占领青岛并控制胶济铁路。

而北洋政府只能眼巴巴看着双方在中国的领土上比划,还要划出特别行军区域,供日本军队通行。

北洋精英没有人愿意充当卖国贼,但弱国无外交的公理,就这么血淋淋地在你面前上演,你除了骂自己窝囊,还真没辙。
4aed0005dc8da9da9d0d

▲每个华工手上都有一个刻有中英文姓名和编号的铜圈,铜圈上的编号是他们的唯一身份识别证明。


这时候,精明的梁士诒提出了一套参战的变通方案——以工代兵。

他分析欧洲战争形势指出,德国军械潜艇虽然堪称一流,但以少敌众,很难久胜,协约国最终将赢得战争,所以中国应该帮助协约国作战,以为将来打算。但以中国的财力兵备,并不足以派兵赴欧,如果以工代兵,则中国可省海陆运输饷械之巨额费用,而参战工人还能拿到协约国的工资。

将来,如协约国战胜,则功在北洋政府;如协约国战败,则罪在商人。这一计划堪称完美,被梁士诒形容为“中国政府不费分文,可获战胜后之种种权利”。

03

1916年上半年,法国跟中国要人来了。英国随后跟进。

梁士诒于是主导成立了惠民公司,负责劳工海外输出,由交通银行经理梁汝成为全权总代表。惠民公司,成为最大的劳工中介,而梁士诒在很长时间内一直被骂作“贩奴者”。

一场大规模的劳工招募运动悄然拉开。

在晚清,中国就有一些贫民出洋做苦力。由于他们的遭遇很凄惨,在国内被叫做“猪仔劳工”。英法此次招募劳工,则在改变国人对劳工的认识上做足了功夫。

他们在招工章程中列明了工人做工地点、工资待遇、合同期限等事项。为消除人们的担忧,还特别声明工人决不派往打仗之处,决不招募华人充兵。
4aef00001a6384c0e9f6

▲在欧华工合影。


消除安全顾虑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展现工资待遇的诱惑力。

赴欧华工的工薪都是双向拨付的。以英国招募为例,每名普通工人在欧洲每月领30个法郎(合12元),在国内另有家属养家费月付10元。工头、翻译、有经验的工人等工薪还更高。

当时中国普通工人每月工资大概是6元,对比之下,英国开出的工资则高达22元,是国内的三四倍。而且,双向拨付制度也击中了中国人以家庭为重的传统观念,所以招募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据英国陆军部派往中国的招工代表约翰逊·波恩(Johnstone Bourne)记载:

自1917年1月第一批华工由威海卫放洋出发后,关于可口的食物、良好的待遇、即期结付工资的传闻开始在中国蔓延。后来,当我们开始向华工的妻子们支付养家费时,应募华工就被当作一件不应错过的好事,于是我们装运了一船又一船的华工……一个中国妇女说,英国政府好极了,他们不仅带走了我那没用的丈夫,而且还支付我每月十元钱。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人应聘华工,包括湖北、江苏、湖南、安徽、上海,甚至香港。其中,以山东人最多。一个相对可靠的统计数据显示,14万英法华工中,超过一半以上(约8万人)来自山东。

应募华工,就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南下广东打工一样。有些人单纯为了谋生,有些人为了见世面,有些人为了发迹梦想,有些人因为家庭不和就想远走高飞,还有些人为了逃避包办婚姻……

总之,各色人等都有。有工厂工人、城市零工、火车站及轮船码头的苦力、人力车夫、客店茶房、商店伙计、饭店厨子、学生、停职官僚、落第秀才、逃亡的盗匪等。

英法方面对应募者的出身、动机倒不在乎,他们唯一在意的是——身体。所以应募者一般都要经过一到两次严格的身体检查,凡是患有肺结核、支气管炎、性病等24种疾病者,一概拒收。在1917年9月的一次华工检查中,97名应募者,最终仅有27人被录用。

04

一切看起来很美好,但也只是看起来而已。

从船只离岸的那一刻起,问题就开始暴露。

赴欧华工真实的处境是什么样?
4aef00001ba0a382a4f1
回复 呼我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