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丹麦与德国的气候变化之旅

[复制链接]
龙一 发表于 2010-6-5 10: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y 张瑞丹

去年和今年,分别受邀前往丹麦和德国进行为期一周的气候变化之旅,感触颇深,以丹麦之行为甚。有感于如此小的一个国家,对于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却要远远高出我们。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远不是纸上谈兵,很多领域上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

曾写下两篇报道,现在看仿佛也不太过时,现分享一下。尤其是在德国的经历,感觉十分微妙。

《丹麦气候样本》

5月23日至29日,我与中国媒体同行一起,赴丹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流活动。在此期间,我们不仅拜访了丹麦有关气候变化的政府与研究机构,同时也参观了相关企业。

整个行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个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程度,已远远超过目前全球对于气候变化这一议题的关注。

“作为一个历史上曾高度依赖于能源进口的国家,具有针对性的战略,持续主动的政治意愿以及独有的革新文化创造了这一成功事实,我们称它为‘丹麦模式’(Danish example)。”丹麦气候与能源部部长康妮?赫泽高(Connie Hedegaard)强调。


通往风能之路

在能源转型上,丹麦并不是从最初就一帆风顺。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入侵以色列,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十天之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国家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宣布收回石油的标价权。

接下来的事情尽人皆知,原油价格很快由每桶3美元上涨到接近11美元。欧佩克组织(OPEC)中的阿拉伯成员国在列举完美国在中东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的种种罪状之后,宣布停止向美国和荷兰出口石油。至此,历史上第一次“石油危机”全面爆发。

荷兰首都鹿特丹是欧洲主要的石油输入港口,欧佩克“掐住”荷兰的脖子,意味着整个欧洲都要受到波及,丹麦也不例外。国内90%的能源需求都依赖于便宜原油的丹麦很快感到捉襟见肘。情急之下,丹麦政府甚至一度禁止私人车辆周日行驶,强制商店在营业时间外熄灭所有的灯。

不过,这也只是危机的开头罢了。

六年之后的1979年,石油危机再次爆发,依赖于石油的欧洲国家再次受到重创。吸取了教训的丹麦民众,开始关掉房间里的供暖以节省高昂的暖气费;丹麦企业开始在节能,提高能效方面产生巨大兴趣,而政治家们,开始将能源政策视为优先领域。

受到两次能源重创之后,丹麦开始尝试改变过去依赖于传统能源的模式。不过,值得注意得是,一开始丹麦政府选择的新能源并不是风能,而是核能。

在距离丹麦科技大学里瑟校区不远处的森林中,有一大片湖。这里曾是计划中核电站的所在地,远离市区,靠近水源,视野开阔,风力十分适合辐射物质扩散,一切看上去都很理想。

“但还没有开始,就宣告结束了。”可持续能源国家实验室风能部门负责人延斯?卡斯滕?汉森(Jens Carsten Hansen)说。

当时,西方国家普遍看好核电,丹麦也想跟随潮流。可是,丹麦政府并没有预料到,用核电来代替石油的计划一经提出,就因为核能的安全和核废料处置问题,遭到了人们的反对。随着越来越多的丹麦民众和环保主义者走上街口抗议,丹麦政府不得不放弃发展核电,而转向风能。

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十分明智。作为一个三面临海的多风之国,强劲的风力是驱动丹麦利用风能的外因,而来自政府的扶持不仅使丹麦的风能工业顺利渡过上世纪80年代的滑坡时期,并且风能技术的拓新和发展,也使丹麦成为全球风能技术的领先者。例如,目前丹麦在风能涡轮生产方面,约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

现在,原本核电站的所在地——罗斯基勒州的里索,已成为丹麦风能产业的诞生地,并更名为可持续能源国家实验室,来自世界各地的风能生产厂商在这里实验生产各类风力涡轮叶片,发展风能新技术。

而科研、工业和政府“三剑合璧”,也使风能工业成功带领丹麦彻底走出“能源依赖”的困境。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维持稳定的能源消费水平,并占据温室气体减排的领先地位。


一座岛的能源传奇

距离丹麦地理中心——日德兰半岛(Jutland peninsula)东岸15公里的海中央,坐落着一个树木葱茏,但从外表看来毫不起眼的小岛——萨姆索岛(Sams?)。

过去的几十年中,岛上的居民靠发展农业维生,出名的是早季土豆和燕麦,所需要的电力和供热,大部分来自于丹麦本岛。

然而,1997年丹麦政府组织的一次竞赛,彻底改变了这个小岛固有的能源利用模式。

10年后的今天,在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竞赛中胜出的萨姆索岛成为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抗衡能源危机的一个成功范本。小岛从根本上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并且100%的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乘坐渡轮,从波浪起伏的北海上远远望去,可以看到萨姆索岛的周围,竖立着高耸的风力涡轮机,巨大的叶片迎风而转。如今,11座岸上风力涡轮机和10座海上风力涡轮机日复一日的转动,满足岛上4000名居民所有的电力需求。

而岛上超过70%的供暖来自于生物燃料和太阳能,例如,当地产的小麦和麦秆被送往一个小型供热站,通过高温燃烧产生热量。所到之处,许多岛民的房屋屋顶都铺满了太阳能电池板,用于供暖。

虽然,少部分岛民由于居住的较远,现在仍依靠传统石油供暖,也无法离开以石油为燃料的汽车。不过,风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足以抵消传统能源方式所产生的碳排放量。

“我们鼓励那些远离风力涡轮机,还在使用传统燃料的居民改用太阳能供暖,”萨姆索能源学院的杰斯柏(Jesper Kjems)说。

即使如此,萨姆索岛也早已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现在,整个小岛的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共减少了 140%。“事实证明,利用可再生能源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缓解气候变暖问题是行得通的。”杰斯柏说。

令人惊讶的是,萨姆索岛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风能基地并没有得到丹麦政府的建设补贴。岛上所有的岸上风力涡轮机,由当地居民投资建成。

据杰斯柏介绍,岛上居民共投资了4亿丹麦克朗建起了这些“大家伙”,平均人均投资超过2万美元。

岛上居民通过频繁的在邻居家后院里开会,聘请专家拿出最佳方案,最终把项目拿了下来,“可以说,这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计划,是在不断的喝咖啡不断的讨论中实现的。”杰斯柏回忆起时,依然一脸兴奋。

如果说,原本岛上居民还对这些“大家伙”持怀疑态度,担心叶片发生的声音可能过响,那么,当他们最后通过购买这些岸上风力涡轮机的股票,摇身变成“投资者”时,一切顾虑和怀疑顿时“烟消云散”。

“岛民们喜欢这些自己参与投资的风力涡轮机”,杰斯柏说。很快,岛上居民开始发现,这些“转个不停的大家伙”带来的好处要远远超出预想。

“起先,岛民希望八至十年后能收回成本。但是没料到,风力比估计的要强,成本收回期一下子就缩短了许多。”杰斯柏解释道。

他表示,目前每座风力涡轮机的每股收益,每年能达到500丹麦克朗。而建造风能基地,同时也为岛民制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岛民顺利度过经济困难时期。

“这个计划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岛上的每一个居民能够参与其中,从计划到建造,而这些风力涡轮机又属于每个人,每个人都为这个带有冒险意味的计划感到兴奋。”杰斯柏说。

现在,萨姆索岛所产生的发电量早已超过需求量。于是岛民们将超出的电量出售给丹麦本岛,来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而在风力较小,电量紧缺的时候,再将电量买回来,以减少资源浪费的可能。

那么,已经实现碳中和,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的萨姆索岛下一个十年会发生什么?

事实上,岛民们远远要比我们想象中要雄心勃勃得多。“我们希望下一步能够将岛上的资源可再生化。也就是说,我们希望能把岛上的垃圾,废物全部加以循环利用。”杰斯柏说。

此外,萨姆索岛目前正在与比亚迪汽车进行沟通,希望能够淘汰现在岛上行驶的传统汽车,而全部改为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以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丹麦模式不可复制?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COP15)的脚步日益逼近,“丹麦模式”开始成为丹麦气候与能源部部长康妮?赫泽高最常用的口头语。

作为COP15的东道国,丹麦深知此次缔约方会议,会成为气候变化取得共识以来,最为复杂的国际谈判。

早在3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波尔(Yvo de Boer)就表示,这次会议将成为人类直面挑战并果断处理问题的历史时刻。为防止气候变化蜕变为气候混乱,必须大幅度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对于各国政府,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居高不下的美国、中国、印度等国家来说,最后一刻到来之前,很难做出更具体的表态和承诺。

可以说,丹麦期望依靠自己的成功经验,为已停滞不前的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注入一剂强心剂,从而促进《哥本哈根协议》的签署。

事实上,两次接受采访时,康妮.赫泽高都不厌其烦地解释,丹麦的经验恰恰说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并不是“鱼”还是“熊掌”的取舍问题。因为,1990年至2007年,丹麦经济增长了45%,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减少了13%。

要达到两者兼顾的结果,丹麦并非一蹴而就。

一方面,丹麦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政府还推行了一系列能源终端利用的有效措施。

据丹麦政府资深气候与能源顾问托马斯?沃更生(Thomas V?rgensen)介绍,在提高能源能效方面,贡献最大的当属电热联供厂(CHP)。

这种同时供热供电的模式,一方面保证了燃料的有效利用,也节省了燃料使用。数据显示,区域性 CHP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丹麦各地“遍地开花”,数量由原来的39%上升到80%;供电供热同步的比例从原来的18%上升到了53%。

而在能源终端利用的措施上,丹麦政府主要从消费者和企业身上“下手”。通过推广高节能标准的建筑、电器能效标识、群众性家庭节能等措施,以节能的方式来减少能源的消费量。

实际上,通过政府长期的努力,节能的观念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街头可以看到约三分之一的人都在使用自行车出行。可以说,自行车已成为小美人鱼、童话故事之后丹麦的象征之一。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促使这一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丹麦一直保持全球最高的汽车税。

很显然,丹麦已不仅仅满足于现有的“丹麦模式”,2008年2月21日,更强有力的《能源协议》获得颁布,得到了丹麦大多数党派的支持。目标是到2020年,能源消耗相比 2006年减少4%,其中的2%,要在2011年前“消化”掉。

丹麦有此自信,归根结底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的广泛利用。据了解,目前丹麦的电力供应量,28%来自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

因此,在2008年颁布的《能源协议》中,丹麦政府将2011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纯消耗的比例从 19%提高到22%。而这仅仅是符合现实的一个比较妥当的数字。因为按照丹麦政府的设想,是到2025年能源总消费中再生能源比例要达到30%(相当于能源纯消耗的33%)。

丹麦政府资深气候与能源顾问托马斯说,丹麦能大胆做出以上承诺,来自于良好机制运行下,政府公共部门,私营企业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合作。

丹麦风能工业协会媒体负责人尼尔森(Rune Birk Nielsen)也表示,丹麦之所以能在全球能源领域起领先地位的关键,在于过去几十年中,政府一直以各种方式支持各种开发项目。

实际上,近年来,能源科技已作为丹麦政府的重点公共研发投入领域。他们通过制定《能源科技研发和示范规划》,希望到2010年,对能源方面的投入能翻番,以最终将成本较高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向市场。

当然,世上只有一个萨姆索岛。丹麦的能源利用模式也受各国国情所限,无法被一一复制,但在气候变暖,传统化石燃料日益匮乏的全球大背景下,这个仅有4000多个居民的小岛所带来的启示,不仅仅是应对气候变化那么简单。而丹麦,无疑为正处在经济崛起的中国,提供了难得可贵的经验

《德国制造迎来中国对手》
  在德国西部城市马德格堡火车站对岸,坐落着德国最大的风机(即风力发电机)制造企业Enercon。晴空万里,一台台白色的风机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但这家企业最近似乎不太顺心——它遇到了强劲的中国对手。
  “我们曾经是世界排名第三的风机制造商。因为中国企业,我们失去了一些市场份额,去年的排名下滑到第四。”Enercon的博亚斯齐(Bojarski)言语中充满失望。
  5月下旬,受德国外交部邀请,我与来自其他国家的政府官员和媒体同行走访了多家德国可再生能源企业。
  由于本土缺乏化石能源,德国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德国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案》,被视为这一领域中“全球最进步”的法律,其中最关键的条款是上网电价补贴。“这个制度不仅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还可以鼓励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德国环境部官员泽格(Carolin Zerger)说。
  1996年创立时只有两个人的太阳能光伏企业Juwi,如今正在德国东部一大片废弃的前苏联军队军事训练基地上,打造全球第二大的太阳能发电园区。70万个光伏薄膜模块在褐色的土地上一字排开,很难看得见尽头。据介绍,园区总面积相当于210个足球场,每年的发电量能够满足1.5万个家庭的需求。
  过去十年间,德国可再生能源占发电量的比例从6%跃升至16%。德国外交部国际能源政策负责人科林可(Robert Klinke)表示,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提高到30%,“长远的目标是百分之百”。
  如果说,德国企业是可再生能源的先行者,中国企业则犹如“后起之秀”,开始冲击以技术创新和质量可靠而著称的“德国制造”。
   数年前,全球风机市场主要是德国的Enercon和西门子,以及丹麦维斯塔斯、美国通用等企业的天下。到了2009年,中国的华锐风电、新疆金风科技、天津东风电气进入全球十大风机制造商行列。其中,华锐风电市场份额达到9.2%,仅次于维斯塔斯和通用。       德国的太阳能光伏行业也无法独善其身。Solon公司的拉兹拉夫(Sylvia Ratzlaff)坦承,目前德国太阳能光伏市场最大的竞争者是中国,“我们生产的一块光伏板价格约1.5万欧元,但中国的价格更低。我们在价格上毫无优势。”
  不过,在许多德国人眼中,尽管“中国制造”的可再生能源产品价格低廉,却难以超越“德国制造”所设立的技术和质量标准。
  “德国企业不只是卖全球质量最有保证的产品,还会参与整个过程,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服务和技术支持,这是其他国家的企业很难做到的。”博亚斯齐说。
  德国太阳能企业Q-CELLS的一位工程师也曾直言,技术上最大的对手还是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而不是中国大陆。
  此外,对知识产权向来看重的德国,在面对中国这个新兴市场时心情复杂。博亚斯齐透露,Enercon暂时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打算,“我们曾经尝试进入美国市场,但风机技术遭到剽窃。在中国也很难避免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只好将亚洲市场的重点放在印度。”
  在气候变化谈判桌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其义务,以适当的价格和方式转让先进技术。但德国外交部环境与生物政治外交政策负责人卡博(Reinhard Krapp)说:“中国与大部分不发达地区并不一样,有能力发展自己的技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中国的确需要德国技术,那么请掏钱买专利。”
  无论如何,德国经济科技部负责智能电网计划的官员马克思(Matthias Marx)表示,未来可再生能源的世界版图上,最终可能出现德国、中国和美国“三足鼎立”的格局。
  “中国已经有足够的资金和意愿来发展可再生能源,如果在能效控制和技术创新上再加一把劲,那么能与对手抗衡的速度就会更快。”他说。
回复 呼我

举报

精彩评论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