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聚焦 | 环境越来越好,鸟儿“不请自来”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17-10-12 18: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多年前我到东滩写生,画面上是一大群吃草的牛;现在我到东滩写生,画面上是一群展翅翱翔的鸟。现在的崇明东滩,真是鸟类天堂!”崇明籍版画家顾捷的感受也是其他崇明人的感受,伴随着崇明环境越来越好,在这里栖息的鸟儿也越来越多了。
在崇明,人类始终友善对待鸟类,人与鸟和谐共处,人类的家园,也成了鸟类的乐园。

318f0001d39494894f9b

袁德庆/摄
“鸟进人退”成共识
对农户来说,鸟类增多也许是一种“甜蜜的烦恼”。
崇明竖新镇农民刘锦英告诉记者,有时刚播下的玉米、黄豆种子,立马就成了鸟儿的美食。为了防鸟,她在播下黄豆后还要在地表盖上一层布,等苗长出来后再把布掀走。不过,除了简单的防护措施,多数时候她对鸟儿是听之任之的:“我知道捕鸟在这里是违法行为,再说,很多游客就冲着崇明鸟多、环境好才来的嘛!”
无独有偶,在瓜果种植面积较多的绿华镇华荣村,防鸟网是农户必备的设施。该村党支部书记仇凯告诉记者,平均1亩地,农户要在防鸟网上花掉四五百元。过去,有果农设置“进攻性”更强的捕鸟网防鸟,但这几年随着人们爱鸟护鸟意识的提高,这种方法早已被弃之不用。前不久,有关部门和人大代表还曾前往华荣村调研,讨论利用经济补贴方式补偿农户损失。
“鸟进人退”,这是崇明农户的共识。事实上,有很多农户对啄食谷粒的鸟也是欢迎的。“大量的害虫被鸟儿吃了。”竖新镇仙桥村的春润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竑说。他将鸟类视作合作社生态养殖链的重要一环,这里的稻田不用化肥农药,除了“不请自来”的鸟儿,合作社还将牛蛙、甲鱼、黄鳝、大闸蟹等“请进”了生态养殖链。稻田能为虾和蟹提供适合栖息、蜕壳的“仿生态环境”,保证了其存活率和品质。而无污染的小龙虾可以成为牛蛙、甲鱼的专用食料,鸟类则是稻田的免费“劳力”,为水稻捉虫除害,小小的水沟中形成一条有序的生物链。“鸟吃不了多少谷物,它们是生态农产品的最佳代言人。”
为候鸟建一个“家”
“有时候,我们误解这些鸟儿了。比如稻田里常见的白鹭是不吃稻谷的,而吃小鱼小虾,比如麻雀吃掉的害虫要比稻谷多得多。”与鸟类打了10多年交道的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主任马强说。在总面积241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内,历年共记录到各种鸟类290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此越冬或停歇。
就是这样一个鸟儿的天堂,也曾出现过鸟类数量下滑的趋势,生态危机不是源于盗捕猎杀,而是候鸟栖息地在被外来入侵生物——互花米草不断蚕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互花米草作为“固沙利器”被引入崇明东滩。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互花米草在东滩疯长,排挤海三棱藨草、芦苇等本土生物,又因其根部特别茂密,底栖生物无法生存,鸟类一度缺少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318c000853ed1b2bf475

东滩湿地日出。黎军/摄
为了给候鸟重建一个温馨驿站,从2004年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生态专家和保护区管理处的科研人员联手成立专项课题组,探索如何治理互花米草。经过多年反复试验,科研人员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符合湿地保护要求又行之有效的办法:将需要治理的区域进行围合后,在当年互花米草扬花期,将其刈割至离地面部分只剩5到10厘米的茎长,然后把围合区域蓄水到七、八十公分,水淹半年左右,使互花米草因缺氧而死亡。
2013年,在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下,一项国内外罕见的大型生态修复项目在东滩保护区开工实施。经过4年多的建设,一条长达26.9公里的围堤修建完成,同时修建四座涵闸和1座崇明最大的出水闸——东旺沙水闸,目前,围堤内的互花米草基本被消灭殆尽。去年冬天,保护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惊喜地发现,以小天鹅为代表的越冬雁鸭数量明显回升,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首次现身东滩,在生态修复区内栖息的鸟类超过6万只。
湿地上的植物和底栖生物是鸟类的食物来源,放牧和渔业捕捞都会对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为了让鸟儿们生活得更惬意滋润,世代“靠滩吃滩”的牧民和渔民们多年来陆续转行,还有许多人干脆成了保护区的协管员,担负起保护区的巡护、宣传等任务。
回复 呼我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