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哥本哈根笔记--最近在豆瓣上发现的,智者见智呵呵

[复制链接]
nakiyo 发表于 2013-7-17 21: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284572009/
图懒得发了,要看的话自己去看吧


Copenhagen是我走到现在最喜爱的城市,她大气又不粗鲁,开放却不放荡。她有历史,有工匠;有美食,有美女;可以高速工作,也能慢速生活。你知道你必须说得来丹麦语才能融入这块地方,但用英语也能赢得北欧妹子的微笑,美得就像夏至那天的夕阳。

我本来是做了个建筑小手册来玩的,可游览过后我却既没兴趣分析建筑,也没心情体会建筑师的想法。我好像只能平铺直叙的描述这块地方。

【城市建筑和北欧风情】
老城里的建筑都是Stadtbau的活教材。这里建筑尺度上基本是瑞士scale 1.2,看着更高端大气。道路宽了,街道长了,开车更爽,骑自行车更舒服,走路的人也有公交和地铁。其实北京完全可以这么搞。
北方的“窗墙比”要小很多,因为抵御寒冬;可夏天16个小时以上的日照又需要窗帘。所以冬天外立面很干净,夏天外立面很丰富(固定的遮阳不实用)。bay window用来向外赢得空间,但比圆滚滚的比南方的建筑平缓很多。


【北欧的光】
北欧的光是阴沉的,见不到意大利那种灿烂的能照出三维体量的强光。所有的建筑必须向外争取极其有限的光,天窗,屋顶窗,引导下来的漫射光,巴洛克式的背光是这里的采光方式。我们可以随便拿Uzton和Aalto的房子过来分析,几乎无一例外。


【地景】

无尽的地平线,弯曲的森林和冰川侵蚀的峡湾,这些都是自然的东西。对于人类,最重要的话题是如何在自然中获得一种存在感。旋转的体量,竖直的高塔,水平的线性体量。其实这是限制非常大,目标非常明确的设计问题。拿这个视角去看BIG的卡通体量,Zumthor的女巫亭,3XN近期建成的几个项目,大家其实思考的是一样的问题。


【材料】
北欧是有自己材料的,丹麦和挪威盛产大理石,铜,木材。为了光照需要白色的墙体,上了年头的木材是黑色,变成了人们的记忆。当这些颜色和材料配合在一起的时候,那种无数次出现在家具店的北欧感就出现了。


【几何】

这里的几何和欧洲核心区非常不一样。这似乎来自于手工业积累出来的感觉。造船,造工具。这种几何往往是从一个基本点出发的,积累参考,更贴近人的感知。用学术话语来讲,北欧的几何更多使用极坐标或者拓扑几何,而非xyz三维坐标。


【工业化与手工感】

Arne Jacobsen 和 Hans chr. Hansen的对比是非常有趣的。前者是丹麦的现代主义大师,基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从建筑到家具无所不做。后者是工匠式的建筑师,项目大多是工业建筑,却用手工的方式工作。看了这些房子,就不会对Herzog & de Meuron的Ricola仓库感到陌生,甚至Zumthor的罗马遗迹保护中也看得到类似痕迹。



Copenhagen和Malmo在海峡两边,如同一个城市。但设计质量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好多人都告诉我说瑞典除了Asplund和Lewerentz全是垃圾,我对此表示怀疑,但是这里造房子需要建筑师的地方肯定比瑞士少很多。

但有趣的是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这和工业化密切相关,Asplund和Lewerentz的年代是工业化的转型期,国家的骨架已经建立,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却还是古典和手工化的。但现在的瑞典已经完全不同,宜家和ATP潜艇代表的是瑞典的标准化和重工业成果,和东北的感觉类似。木屋直接就被古典代替,这里像是欧洲内部的边疆,欧洲文化的内部殖民地。

【水族馆】

做过basel水族馆的竞赛就对水族馆特别感兴趣,Copenhagen的 The Blue Planet开放了,整个建筑就是水族馆建筑的问题展示板。单层建筑避开了大部分问题,设备高技术导致建筑学控制力严重下降,整个建筑做完就是“建筑管外,咨询管内”。效果太多来自设备,而非建筑学设计。看下来,如果晴川在Bultshauser的Basel的水族馆能建成,将毫无疑问是最建筑学的水族馆。应该上EL而非外滩画报的那种。


【生活】
Copenhagen真的是我现在去过最有生活气息的城市,自行车带来的穿梭感,夏季阳光的温暖,海风的清凉,海鲜的新鲜,奶酪的香滑。回忆起Copenhagen,满脑子都是舌头上的味道,还有皮肤上的体感。不需要提及美人鱼,安徒生,嘉士伯,Copenhagen就会轻易的印在脑子里。
回复 呼我

举报

精彩评论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