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 丹麦产品:罪与杀

[复制链接]
龙一 发表于 2011-8-13 08: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康慨/文】我多年不看电视了,但没有中断看电视剧。我只看英俄两国的产品,英剧以喜剧为主,俄剧则专寻经典小说的改编。但不久前有重大发现,一部总长20个小时的丹麦连续剧带给我巨大的惊喜,我现在认为这是近年来世界上最好看的一部剧集。
  我说的是《罪》(Forbrydelsen),今年年初在英国BBC四台播出时更名为《杀》(The Killing),讲的是女警官萨拉·隆德侦破19岁女生娜娜·彼尔克·拉森奸杀案的曲折全程。
  用20集破一个案子!是的,按剧中时间,每天一集,所以真相大白用了足足20天。第一集结束,隆德只发现了被害人的尸首,令人难免有所犹疑。但两集过后,我已完全折服而欲罢不能。《罪》的叙事风格是高度现实主义的,演员表演亦循此道,从始至终,处处节制,从不故弄玄虚,每到紧张之处,却绝对令人窒息。“罪”恰如其分,“杀”却不多,从头到尾也就死了四五个人,而且没有直接描写凶杀。不过,现场的血啊、头发啊、验尸照片什么的,却都弄的挺吓人。索菲·格拉布尔扮演从未有过开枪记录的女警,常穿一件手工织就、松松垮垮的白色毛线衣——大概是从超市里买的大路货,黑发蓬乱,眼袋明显,在家庭与工作之间疲于奔命,势难两全,却有大智大勇,数陷危境,屡战屡败,仍不轻言放弃。
  BBC并不常买外语剧,《罪》播出时保留原声,配以英文字幕,大段大段的对白,错综复杂的线索,平行前进的故事,甚至发音古怪的众多外国人名,英国观众一路看下来,想必要吃力许多。媒体亦为这样一部“字幕版慢剧”在英国如此火暴大感惊讶。统计数字表明,《罪》在英国的收视率超过了大红大紫的美剧《广告狂人》(Mad Men),将它评为佳作的观众比达到了创纪录的百分之九十四。
  登陆英国之前,《罪》已经在欧洲大陆红了一圈。在其祖国丹麦,女警察萨拉·隆德成了神话般的人物。“人人都想要那件毛线衣。法罗群岛那家公司都供不上货了。”索菲·格拉布尔对《卫报》说。大结局播出前,丹麦人民纷纷参赌,押宝真凶。格拉布尔当然知道谁杀了娜娜·彼尔克·拉森,有机会大赚一笔,但私字只是一闪念,她放弃了下注。
  美国资本家早已嗅到《罪》的钱香,《广告狂人》的制作商AMC决定出手,但并非引进原版,而是重拍为英语剧,也叫《杀》,将故事从哥本哈根搬到多雨的西雅图,被害少女改叫美式的露茜·拉尔森,女警成了萨拉·林登。演员也全部换作本地班底。我看了第一集,实在觉得他们个个不如丹麦原班人马——恕我无礼——多数歪瓜裂枣,大失风采。当剧中露茜的女同学看着黑人老师(原版中为阿拉伯裔移民)时,更不知为什么自动流出了鼻血。
  美版的《杀》其实已高度忠实原作,音乐照搬,剧情基本一致,甚至许多重要场景的机位、镜头运动、剪辑手法都高度相仿。首季拍了13集,故事只有原版的半部,据报收视率也不错。不过,美国影视业的保守风气亦可从中得窥一斑。原版开篇,萨拉·隆德被骗到“犯罪现场”,发现尸首竟是同事为欢送她而故意放置的假人:一个男性充气娃娃,显露着夸张而狰狞的性器。在重拍的美版中,充气娃娃换成了女性,下身穿了衣服,胸前还挂着块大牌子,其作用是遮挡玩具的上身两点。送给女警察的女玩具,真够幽默!《罪》的DVD在丹麦设限为15岁,德国分级为16岁,美国版大概可以老少咸宜,合家共赏了。
  近年来北欧推理文学大盛于世界,尤以瑞典已故作家斯蒂格·拉松的“千禧”三部曲热度最高。但他的同胞亨宁·曼克尔成名更早,其侦探沃兰德系列畅销全欧已有十年,瑞典本国同时拍有系列电影和电视剧集,多年不衰。BBC不仅引进过原版,还亲自到瑞典制作了自己的沃兰德系列,由头牌大名星、以演绎莎翁剧作闻名的肯尼思·布拉纳主演,均十分叫座。瑞典黄鸟公司则将拉松的三本小说搬上了大银慕,以我个人之见,电影比小说原作更好看。
  还要说说美国资本家的问题。好莱坞认准了美利坚人民不喜欢外国货,遂请大明星,再度筹谋重拍英语版的拉松三部曲。我对此没有什么期待值。好莱坞只能拍出一部悬疑大戏,而非揭露暴力的社会批判剧,就像美国出版商曾经做过的那样:他们将拉松的首部小说《恨女人的男人们》改成了人见人爱的《龙文身的女孩》。
  作者为《中华读书报》编辑
回复 呼我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