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丹麦

[复制链接]
龙一 发表于 2011-6-4 13: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底去丹麦,运气不错,每天都是晴空万里,蔚蓝色的天空宛如油画一般。童话王国里令人耳目一新处不少,但最让我感到新奇的却是:“创新”一词的频繁出现。

丹麦总人口只有500万左右,但是在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两个高科技领域却走在世界的最前端。它们的卫生部,就坐落在哥本哈根市中心的一栋小楼内。

丹麦卫生部部长哈德先生给了我十多分钟的见面时间。见面中间,部长主要谈论的就是创新。他说,丹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通过政府大力推广创新概念。几乎所有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都成立了创新部门,而卫生部则成立创新指导办公室,建立创新理念和成果的集中展示平台。“大学根据这个平台判断学科发展的方向来设定相应的课程,研发机构在平台里找值得跟进的创新想法,而制药公司则在平台里找创新成果进行生产。”困扰中国数十年的“产、学、研”三者脱节的问题,在丹麦的创新领域内找到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哥本哈根医药谷产业园的总裁约根森告诉我,仅在哥本哈根地区,就有数十家大学、实验室和数百家公司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生物制药领域的教学、研发和制造。

而丹麦北部城市奥尔堡则加深了我对丹麦实施创新的印象。整个奥尔堡地区仅有50万人口,清早搭乘班机到达后,走出机舱门的那一刹那,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奇怪的味道。同行的小关在丹麦生活了近半年,他告诉我:“是新鲜牛粪的味道。”但就是这样一个只相当于中国县城人口规模的地方,却是整个欧洲两大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地之一, 原因何在?

奥尔堡大学的托夫特教授是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全球专家组的5名成员之一。他说,在他领导的科研团队里,医生和工程师的比例是3:1左右。“医疗器械研发进入到纳米时代,医生和工程师已经两者缺一不可。甚至,我们的医生都学过机械工程,而我们的工程师也都有医学背景。”这样的人才培养,托夫特教授认为得益于大学教育体系的创新。“我们的创新部门会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学生的课程设置,提供他们进行学科交叉学习的机会。”

奥尔堡大学“创新学习”孔子学院院长杜翔云副教授是位美丽的中国女子,她在丹麦已经生活了将近十年。身处教育界,同时又对丹麦社会有着深层次了解。她私下透露,在丹麦的所有大学里,哥本哈根大学毫无疑问是排名第一的,但是近几年,哥大毕业生的就业率却是倒数第一。究其原因,杜翔云说:“关键是哥大在教学创新方面没有跟上,无论是新专业的开设还是原有学科的课程设置,都没有很好地跟上社会的发展。”

坚持创新,使丹麦能够在医药领域跻身世界最顶级的行列,同时也为丹麦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其中不乏中国企业的身影,这令我很惊讶。

丹麦是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印象中这代表企业的税收成本和人力成本。睿智化学是家来自上海的医药服务外包公司,丹麦分公司的总经理克努德森是个风趣幽默的人,初次见面就高声自我介绍:“我是上海人。”通过他给出的大量数据,我了解到,丹麦政府针对外国投资也如同中国政府一样,给出了一个不错的优惠措施。说到人力成本,克努德森说:“丹麦请一个秘书的价格可能在中国算是天价,但对科学家或是CEO而言,差别很小。”

梁波,三年前是上海东方医院的医生,如今是丹麦心律失常国家实验室的博士后,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佐证了克努德森的说法。克努德森特别强调:“因为丹麦每个部门、公司都在身体力行创新之道,所以全世界的人才都在向这里靠拢,因此对企业而言,要找到合适的科学家就显得非常从容和方便,这对像丹麦人口如此少的小国是很难想象的。”

作者:罗震光
回复 呼我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