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 初冬出游:走进丹麦“社会主义集体”庄园

[复制链接]
龙一 发表于 2010-11-8 15: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丹麦以及周边的北欧各国都是世界上著名的高税收、高社会福利国家,这种用社会手段调节贫富之间差距、扶穷济贫的“均贫富”做法,往往易被视为与社会主义理念上的神似。暂且不论丹麦社会的实质是属于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或是两种社会孰优孰劣,但据统计丹麦人对社会和生活的满意度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从宏观来看,丹麦社会中的人和人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一荣共荣,强者分担着社会的义务,弱者分享着社会的福利。但从微观来看,丹麦人的社会生活单位又是极端地以夫妇为主的所谓“核心家庭”所构成的,传统的大家庭理念已经荡然无存。  前不久一个风轻日绚的秋日,奥胡斯大学国际俱乐部(ICU)组织各国专家、留学生及其家属们驱车前往奥胡斯西南约十五公里的“太阳和风庄园”访问,其原因就是因为这所庄园或是社区采取了一种即使在丹麦也较为罕见的生活方式——“合作居住社区”,丹麦语为bof?llesskab,英语为cohousing。
  “合作居住社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首先在丹麦兴起,主要由齐全的社区型公用设施以及私人住宅组成。与普通居民社区所不同的是这样的社区有一个共同制定的社区管理规定,更注重邻里间的互动。公用设施通常都包括一个大厨房和餐厅,由居民轮流为社区内的其他所有居民做饭;其他设施包括洗衣房、游泳池、儿童保育和活动设施、办公室、客房、娱乐室、工具室或健身房等等。社区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空间的设计和共同的社会和管理活动,促进邻里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经济和环境效益共享资源的目的。

  目前以丹麦为主的北欧有数以百计的“合作居住社区”,仅本市据说就有十余座,美国超过百名居民的“合作居住社区”已经建起了113座,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也在逐渐普及。
  居住形式相当于国内所谓的连体别墅,每栋两到三户,每户两层,带前后花园。从外观看,有特色但无
整个集体庄园的环境非常整洁
  “太阳和风”合作居住区建成于1981年,现有居民二十七户,约百十来口人。最初是由五名单身母亲于1976年提倡并开始筹划建设的。建成后居民进进出出,现在在社区中已经找不到当初的倡议者,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对这样的生活样式十分认可,可谓乐此不疲、淘淘而居。之所以命名为“太阳和风”就是这个社区格外注重绿色环保的生活,建设当初每户在楼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前几年在市政府和欧盟的赞助下集资修建了小区专属的风力发电机。此外,还致力于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机食品等多样化的低碳、环保活动。
回复 呼我

举报

精彩评论2

 楼主| 龙一 发表于 2010-11-8 15: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社区中最传统而重要的集体活动就是每年三百六十五天雷打不动地一起在大食堂吃晚饭。晚饭由家长们分组轮流做,每人每月约两次,这样算来还是很节省时间的。十来岁的孩子负责端盘子等餐前餐后的服务。除此以外,社区内每年还有各种数不清的共同活动,平均每月都有两三次。
别独栋的建筑
  建筑的外形之所以缺乏个性,也许是这种共居的形式所决定的吧,哪家都不想过于突出而显得格涩。但有的人家还是在门前留出一块“个人享受”的空间。
  也有个别独栋的建筑。小区中种满了种种花木和果树。P5中树上的红果是海棠,大家走过树下时无一不伸手摘下几颗品尝,酸甜可口,有一股香槟酒的醇香。这时一位俄罗斯朋友特意过来说: 这种小水果在俺们那儿就叫“中国苹果”。虽然苹果和海棠都是蔷薇科苹果属的,但也不能这么叫吧?!话说回来了,俄罗斯朋友再三澄清没有恶意,当然鸥也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者。日照好的地方水果也格外上色。

活泼的儿童房,从桌面的状况来看,学习压力该不大。
  户普遍很大,十分注重室内采光。  据介绍,每户居住面积约130-180平方米,市值约370万人民币,按地理位置来看比当地一般住宅稍贵,因为购买住宅的同时购买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有很多人排队等着现在的住户出手。
  居住在这样的“大家庭”中,最愉快而受益的当然是孩子们,因为小区中不但活动设施丰富多彩,更关键的是孩子们从来都不缺玩伴。
 楼主| 龙一 发表于 2010-11-8 15: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晒太阳和室外烧烤,这样看起来与其他丹麦家庭也没什么大区别。
  最后来到这次负责接待我们的Sten Tiedemann先生家,他是奥胡斯人民大学(相当于国内社会大学,Folkuniversitetet)的校长,但在社区的住宅中无任何突出之处。
  总的来说,丹麦的“社会主义集体庄园”是一种有效的解决社会贫富差距的方法,虽然还在探索之中,但却是给世界上许多国家带来了启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