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丹麦夫妇琴岛办学

[复制链接]
龙一 发表于 2016-8-14 23: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理纯夫妇。

现在的安献楼,原“美华女子学校”。

美华神道学校师生合影。

美华牧场。

安理纯(amderson.b.l.)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来鼓浪屿的传教士,他致力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丰富了鼓浪屿的文化。

1872年,安理纯出生于丹麦,幼年随家人移居美国,他在美国先后进入柏特克勒学院、联合学院、科州大学等就读,并于1905年被按立为牧师。不久他从兄长安德纯口中得知中国亟需传道人,便义无反顾,带着妻子(auntjulia,丹麦人,生于1868年)前往中国。

文/图本报记者陈莼

通讯员吴志福

1

为兴建学校变卖资产

穿的衣服都带着补丁

1906年3月,安理纯夫妇抵达美丽的鼓浪屿,来华不久,安理纯为了培养人才,决定在鼓浪屿兴建一所学校。虽然他经济拮据,可他省吃俭用,甚至多次回国,变卖了自己资产,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了办学上。据当时的学生回忆:“安理纯为了办学,他穿的衣服都是带着补丁的,他吃的菜是在房前屋后自己种的,他的这一种精神也感染了当时的所有师生,大家都很敬重他。”

1908年,安理纯看上了“五个牌”浪荡山东侧一块邻海的山坡地。1910年在美国驻鼓领事馆的帮助下,以低价购得黄氏族人数万平方米的坟地,建设红砖楼三幢(今鼓声路10、12、14号,14号为礼拜堂,现已拆除),分别作为教学楼、学生宿舍和教堂。工程于1912年竣工。学校取名“美华神道学校”后改名为“美华中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聘请了厦门老同盟会成员陈金芳担任校长。美华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闽南各地。1913年,有学生34人,后来逐渐发展到200余人。学生每周上五天课。

2

开设农场供学生勤工俭学也为鼓浪屿人提供健康食品

安理纯十分关注贫穷学生的生活。据洪庆镛之子洪声文回忆:“安理纯牧师利用学校自有的大片土地,开设农场和牛奶加工厂,供学生勤工俭学,学生劳动收入用来支付生活费和学杂费。学生的劳动时间安排在星期日和每天下午课后。下午课排得较少,星期六不劳动。美华的勤工俭学办得很成功,他们办农场、养牛场,还办牛奶加工厂,这些都是美华中学的特点。”

安理纯农业建设的目的,跟他注重医疗保健,强调食物的新鲜有很大关系。安理纯为了让鼓浪屿人能够食用新鲜的食品,喝上健康的牛奶,从国外引进了荷兰奶牛,并培植澳大利亚青草,因而出品的牛奶品质上乘,深受鼓浪屿人喜爱。他严格把控牛奶的质量,输出前都要进行检测。有次,一个人偷盗牛奶,为了蒙混过关,往奶里加水。结果还是被检测出来,可见安理纯认真负责的态度。

3

为女子摆脱封建枷锁妻子再次变卖家产开办女子学校

安理纯的妻子是位好帮手,她不仅全力支持丈夫建设学校,且利用其当过护士的经验,为当地人看病,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病人,得到了各方的肯定,有一次因为照顾一位传染病人,染上恶疾,差点失去生命。她认为女孩子也应该接受教育,才能摆脱封建枷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她遂萌发了建立女子学校的想法。她跟丈夫一样,变卖了家产,又加上平时辛勤劳动积攒了大量资金。

上世纪三十年代,安理纯夫妇在鸡母山西侧买下一块石头山地6千余平方米(今鸡山路18号),请来了一位名叫富师的惠安建筑师,就地开山取石平整土地。他设计一幢闽南特色的教室大楼。1934年一幢白色花岗岩三层楼房建立,该楼坐北朝南,为花岗岩条石建成的全石构建筑,共3层,建筑面积1005.6平方米,为纪念安夫妇取名“安献楼”。安献楼既有闽南地域的特点又有美国大楼的风格。安献楼作为女子学校之用,取名“美华女子学校”。1937年更名为“美华三育研究社女社”。1935年顺利开学,有女生70余人教员20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由政府接办,改名“康泰小学”。

仅带走一块旧地毯回国把所有财产留给鼓浪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闯入公共租界鼓浪屿。安理纯夫妇遭到逮捕,送到香港的集中营(还有一说法是其妻被送到香港,安理纯留在鼓浪屿),后来被送到上海作为战俘交换回到美国,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鼓浪屿。

40年代末,安理纯退休回国。他们仅带走一块旧地毯作为床铺,把所有财产留给了他挚爱的鼓浪屿。回国后,安理纯经济拮据,只好租借车库作为栖身之地。后来他的学生林德全得知老师夫妇的困境,把他们接到家里,如同亲生父母那样赡养两位老人,直到1962年安理纯安息。
回复 呼我

举报

精彩评论1

dajiyana 发表于 2016-8-17 20: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专门介绍丹麦宣教历史和现状的网站
danmission.d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